美國投資者瘋狂追捧 年內上市生物科技股
鉅亨網新聞中心
每經記者 楊可瞻
理智的投資者從不吝惜冒險,特別是對於那些可能研發出突破性藥品的生物科技公司。今年以來,10只生物科技股在美國上市,創下過去10年來最佳成績。
生物科技股再逢機會?
華爾街曾經的冒險遊戲又回歸了,投資者魚貫湧入生物科技股,押注下一隻治療惡性腫瘤或是艾滋病的偉大公司誕生。
據Dealogic數據,今年以來,有10只生物科技股登陸美國股市,佔美國IPO總量的14%,為10年來最好成績。在未來數月內,至少還有7家公司要上市。
彭博彙總的資料顯示,美國今年最大一宗生物科技類IPO來自昆泰(QuintilesTransnational),這家公司是全美最大的生物醫藥研發外包商之一,覆蓋腫瘤、心血管病等領域。昆泰發行價為40美元,自5月8日上市以來累計上漲接近13%。
押注生物科技股的回報頗豐,自年初以來,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累計上漲32%至1888點,不僅將互聯網泡沫時期創下的高點(1315點)遠遠甩在身後,更跑贏同期標普500指數16個百分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該指數包括124只成分股,其中年內表現最好的是聖地亞哥藥品開發商ACAD,累計漲幅超過2倍。
投資者為何如此痴迷於生物科技股?答案就在於新藥開發。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去年批准了39只新藥,同比上升30%,為10年來最快速度,這令投資者相信未來將有更多的新藥被批准。
新藥上市風險
投資者大肆追捧生物科技股,會否重蹈10多年前網絡股泡沫之殤?
據瞭解,一種新藥在獲得FDA批准前需要經過三個階段的臨床測試,一期臨床測試應用20~80人,測試包括安全性、耐藥性等;二期測試針對有限數量的患者(100~300人),目的是確定產品對具體症狀的療效,及確定最佳劑量;三期通常在不同地區的測試點對1000~3000人用藥,進一步評估臨床療效。[NT:PAGE=$]
對於投資者而言,他們儘量買入那些在三期臨床測試中處於較早階段的公司,但根據一些銀行家、券商律師的說法,儘管一些公司還沒進入第二期測試,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依然能夠上市。
比如聖地亞哥公司Receptos,歷史數據顯示,其研發的一款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藥僅有10%概率能通過最終測試,這是因為美國每10家生物科技公司中,平均只有1家能發行新藥。換句話說,投資的風險不容小視。
另一大風險是,生物科技股通常市值較小,流動性也相對有限,這意味著投資者要全身而退也並非易事。一位不願具名的銀行家稱,「持有生物科技股需要很耐心,催化劑可能會在數年後才出現。」
一個令人安慰的消息是,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最新市盈率為121倍,仍遠低於2009年9月時的峰值462倍。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