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爭相興建新總部:或陷入“園區詛咒”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5-28 11:54
導語:路透社今天撰文稱,隨科技行業的日益繁榮,蘋果公司、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四大巨頭也積累了巨額資金,並紛紛開始興建新的總部辦公樓。這些建築的外觀和內部設計都極具想象力,完全具備爭奪國際大的實力。然而,縱觀歷史,每當企業開始斥巨資興建辦公樓時,多數都難逃泥潭。
以下為文章全文:
資金充裕
雖然多數美國企業都在收縮房地業務,但當今最有影響力的四大美國科技公司卻紛紛開始規劃新的總部,而且都有可能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
亞馬遜上周宣佈,將在西雅圖市中心建設3個綠色的球型建築。而在此之前,蘋果公司的環形“飛船”總部、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設計的Facebook開放式辦公樓,以及谷歌新總部也都有望角逐這一建築界最高。
“這彰顯了一種願望,似乎在說:我們很特別,我們很不同。我們已經改變了世界,我們還將繼續改變它。”華盛頓大學歷史副教授瑪格麗特·奧瑪拉(Margaret O Mara)說,他曾經寫過一本有關硅谷建築的書。“這也反映出他們家底的殷實,他們不差錢。”
但縱觀歷史,一旦一家公司開始沉迷於華麗的辦公樓,通常預示命運的巔峰已過。這些充滿想象力的建築最終或許只能成為成本高昂的紀念碑,凸顯出企業的虛榮心,但從規劃這些建築伊始,他們的重點便不再集中於核心業務。
“我一直認為,蘋果公司的飛船總部可能會得一個‘死星’的綽號,因為這個項目太宏大,建設的時機太差。”對沖基金公司Ram Partner合伙人傑夫·馬修斯(Jeff Matthews)說。這棟建築的動工正值蘋果公司品周期可能走向成熟之際,“這個反向指標太經典了,不服不行。”他已經不再持有蘋果公司股票。
美國科技投資基金RCM Capital Management主管沃爾特·普利斯(Walter Price)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當企業修建大型總部時,他們通常經營得很好,擁有強勁的前景,這通常伴隨他們的股票觸頂。”蘋果公司、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都在努力爭奪科技人才,宏偉的園區可以對此起到幫助。但蘋果公司的計劃並沒有得到投資者的認可,RCM Capital Management的科技基金也不再持有蘋果公司股票。
項目規劃
西雅圖市規劃局本周公佈的亞馬遜新總部設計包含了三個金屬和玻璃框架的球形建築,高約100英尺(約合30米),這將成為亞馬遜三棟新摩天樓的核心部分,以便容納西雅圖市區不斷增多的員工人數。
該計劃稱,將具備一系列相互交錯的球體,內部空間充裕,可以容納大量的植被,還提供寬敞的個人和團體工作空間。亞馬遜拒進一步發表評論。
作為全球第一大互聯網搜索公司,谷歌位於山景城的總部已經難以容納該公司的員工,因此他們在附近規劃了一處110萬平方英尺(約合10萬平方米)的新園區。
這處名為“灣景”(Bay View)的新總部將配有9棟巨型建築,呈水平彎曲狀,天台種有植被,四周有庭院,辦公樓還可以通過天橋相連。同事之間的步行距離都不超過2.5分鐘,以此來鼓勵協作。谷歌發言人拒發表進一步評論。
Facebook的協作理念則更進一步,規劃中的Facebook West新總部是對現有門羅帕克總部的補充,占地大約7.5個橄欖球場。蓋裡在新總部中融入了Facebook的特有風格,將其設計成了一個開放式的辦公室,員工甚至無需穿過一道門就可以從一頭走到另一頭。樓頂則以公園的形式呈現。
門羅帕克市副規劃師蕾切爾·克羅斯曼(Rachel Crossman)表示,最初的設計方案在建築物的末端採用了喇叭口的設計,就像是蝴蝶翅膀,但Facebook並不認可。
Facebook發言人塔克·邦茲(Tucker Bounds)表示,此次擴建將“極具成本效率”,對於幫助公司開發新品很有必要。他拒進一步發表評論。
蘋果公司的創意則最為大膽,這棟建築面積280萬平方英尺(約合26萬平方米)的環形玻璃建築占地176英畝(7122公畝),這也是對蘋果公司前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一種紀念,因為他曾經稱這棟建築外形酷似飛船,並且在2011年辭世前參與過設計工作。
據報導,該項目造價高達50億美元,大約可以容納1.2萬名員工。蘋果公司發言人拒發表評論。
園區詛咒
資管理公司Smead Capital Management主管比爾·司米德(Bill Smead)稱,科技行業近年來積累了巨額資金,使得很多公司都出現了資本過剩。“資本過剩的公司通常表現不好,資本過剩的公司領導者有時還會浪費。”他說。Smead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4.65億美元資,但不持有蘋果公司、亞馬遜、Facebook或谷歌股票。
據當地政府透露,蘋果公司、亞馬遜和Facebook的總部建設計劃並未獲得稅收減免或其他優惠政策。但谷歌是否獲得了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尚未可知。
盡管這些計劃都彰顯出企業的樂觀情緒,但卻有可能重蹈其他公司的覆轍:在建設規模宏大的辦公樓時陷入衰退。
時代華納中心是一棟建築面積280萬平方英尺(約合26萬平方米)的建築,由兩棟玻璃摩天樓組成,毗鄰紐約中央公園。然而,正當AOL-時代華納開始興建這個項目時,科技股泡沫也在2000年破滅,導致這家互聯網和傳媒公司的市值縮水四分之三。
紐約時報公司、華爾街投行貝爾斯登和化學公司Union Carbide,也都在興建宏偉的總部后不久陷入了困境。
還有多家科技公司也是“園區詛咒”的受害者。
1990年代初,曾經是全球第二大獨立軟件公司的Borland斥資1億多美元在硅谷南部修建新辦公樓,內有池塘、網球場和游泳池。到2008年,在微軟的接連打壓下,該公司的市值甚至還不足其總部當初的造價。
自那以后,雅虎、MySpace、Inktomi、Sun和Silicon Graphics也都透露過搬遷新總部的計劃,但無一例外都走上了下坡路。谷歌搬進了Silicon Graphics的園區,Facebook則接手了Sun的總部。
在CRM軟件開發商Salesforce.com及時收手。2011年末,該股從7月的高點一路下跌,分析師批評該公司的銷售和營銷費用過高,而之前批准的20億美元舊金山總部建設計劃也於次年2月取消。
提高效率
盡管不乏警世故事,但還是有業內人士認為,新一代的科技公司建設新總部是明智之舉,因為這可以提升協作效率,而且從生力和能源效率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帶來長期利益。
“隨能源價格的走高,他們意識到這些建築必須更加耐用,而且能更好地控制這些辦公樓的運營成本。而地開發商不會關注這些長期問題。”斯坦福大學建築設計項目總監約翰·巴頓(John Barton)說。
他補充說:“員工在這樣的環境中效率會更高,新總部造價或許更貴,但卻可以提升5%的生力,這可能很明智。”
華盛頓大學的奧瑪拉認為,新一代的科技巨頭都在模仿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提供有創意的工作場所。貝爾實驗室曾是AT&T旗下的研究機構,晶體管、激光和手機的基礎技術都誕生於此。
但貝爾實驗室當年遺留的辦公樓同樣命運不濟,那棟由現代主義建築師埃羅·沙裡寧(Eero Saarinen)設計於1950年代末的辦公樓,現在歸阿爾卡特-朗訊所有,內部几乎空空如也,有可能改建成為一個醫療中心——或者,也有可能被夷為平地。(書聿)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