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只用短短幾天 走完了美國股市9年的路
鉅亨網新聞中心
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中國用短短x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要用幾百年才能走完的路”。沒錯,在股市中也是表現如此。
股市新的熔斷機制,這個才在2016年1月4日“上線”的工具,當日即宣告正式啟動運行。在a股經歷了約半天交易以后,滬深300指數暴跌5%觸發了第一次熔斷,三家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暫停交易15分鐘。交易重新恢復后,隨即觸發7%的熔斷閥值,a股提前全天休市。
然而沒過3天,a股再次觸發熔斷。這次似乎時間來的更早,時間更短。開盤僅13分鐘便觸及熔斷,恢復交易后僅幾分鐘,滬深300指數便跌入7%全天停止交易閥值。過程之短,甚至有的股民連早餐還沒吃完,就早早被迫“下班”。
作為他山之石,國內借鑒的西方資本市場制度,為何如此頻繁的產生熔斷,要知道,美國的熔斷機制從1988年10月19日開始實施,直到9年之后的1997年10月27日,才等到第一次熔斷,而且是全球股市受東南亞金融危機沖擊的日子。對照看來,中國的股市確實是用“短短的幾天時間,便走完別人的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路”,一些不甚突出的訊息,恐怕都會令市場熔斷。
對此,嘉豐瑞德的研究總監william指出,目前國內對熔斷機制已存在不小的爭議,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扼殺流動性的問題
臨時停牌的初衷是為了保護投資者,但對市場來說,卻具有傷害性。停牌扼殺了市場的流動性,並有可能成為助漲殺跌的工具。
2、熔斷閥值設置是否合理
其次,有關5%和7%的閥值設置是否合理。按目前的情況計算,滬深300指數的波動,如去年的244個交易日里,跌幅超過5%的交易天數達到11天,漲幅超過5%的交易天數達到4天。也就是說,能啟發15次熔斷,平均16個交易日便有一次熔斷。因此,這個熔斷閥值的設置是否合理也是一個疑問。
3、高估值市場下的熔斷是否有“冷靜”期
另外,嘉豐瑞德的william也注意到,對於第一次熔斷,投資者在一個總體估值偏高的市場,似乎並不是想著如何去“冷靜”,而是想著如何出逃,怕賣不出去,進而繼續引發恐慌性的殺跌,讓二次熔斷迅速到來。現在觀察在社交媒體,人們對於快要觸及熔斷,已經開始習以為常,表示的詞匯是“坐等”,沒人愿意再買入。從成交數據來看,1月7日的再次熔斷形成,整個滬市成交量僅800億元。機制就目前的實踐來看,已使下跌更易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行為。
4、制度的構建問題
中國的股市有漲跌停制度,可從股市的成長至今,中國股市的波動性卻遠較歐美那些不設漲跌停制度的市場的波動性更大。每每監管部門對市場的救市或者是指導,都沒有改變這一點。是否咱的漲跌停制度搞錯了,設立熔斷機制,也是搞錯了呢?
對於最後者,這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然而,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面對這樣的市場風險,且在中國股市仍處於總體估值偏高的狀態下(中小板、次新股、創業板,你懂的),今後如何去投資、如何去應對是很有講究的。建議如果不是特別的風險偏好投資者,不妨轉為間接投資的形式,設定一些帶有保障收益的證券投資品種,如眾星拱月mom證券投資計劃這些產品。盡管保障收益7%不算高,但好在投資穩定,還能享受股市潛在的投資高收益。而對於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建議是在做投資時,也要做好風險的對沖工作,分散投資風險。在散戶為主體的投資市場,注意切莫盲目的去賭。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