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海輝私有化背后:為長期轉型贏得時間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羅亮
中國概念股的私有化之風吹向了軟件外包領域。繼分傳媒、亞信聯創等公司私有化之后,。
5月20日晚間,文思海輝(Nasdaq:PACT)宣佈,公司董事會已收到來自黑石集團、公司董事長陳淑寧、CEO盧哲群等管理層組成的買方聯盟的非約束性私有化提議,將以每股7.5美元的價格收購不屬於買方聯盟的剩餘股份。
據悉,這一私有化提議還有待文思海輝董事會評估,但盧哲群等管理層對於交易成行很有信心。在一封致股東的公開信中,盧哲群表示,“我們有信心,這筆交易將可以迅速完成。”
身在新加坡的文思海輝董事長陳淑寧婉拒了新浪科技有關私有化提議的採訪要求。他在電話中表示,不便對此事置評,一切以公告為準。
私有化必然
文思海輝是由國內兩家軟件外包公司合併而來。2012年8月,在美國上市的文思信息與海輝軟件宣佈合併,成立新的公司——文思海輝。合併之后,文思海輝員工達到2.3萬名,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軟件外包公司。
雖然憑藉合併,文思海輝達到了一定規模,使得其有實力與印度軟件外包企業展開競爭,但資本市場並不看好國內軟件軟包企業的發展前景。這一方面與宏觀經濟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國內人力成本上升有關。
過去十幾年,中國軟件外包行業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主要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近幾年,隨通貨膨脹不斷加劇,國內IT人才的人力成本也在不斷上漲,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外包模式已經遭遇瓶頸。
實際上,合併之后的文思海輝股價一直呈現下跌態勢,合併之初股價近12美元,但最近已經跌至5美元左右。
與以往私有化的中概股一樣,文思海輝的股價也在被資本市場低估。但壞消息是,由於該公司在過去一個季度忙於業務重組,即將公佈的業績可能會進一步拉低股價。
當企業價值無法得到合理體現時,以管理層為首的團隊提出私有化似乎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正如盧哲群所言,“我們的方案向公司股東提供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機會,以實現較高的價值。”[NT:PAGE=$]
贏取轉型時間
除了體現價值之外,私有化還為文思海輝贏得了更多的轉型時間,而這可能是管理團隊更為看重的。由於預見到靠低成本、拼人頭的軟件外包模式不可為繼,海輝軟件日前開始淡化軟件外包角色,而以解決方案廠商示人。
在文思海輝日前召開的媒體開放日活動上,文思海輝高級副總裁林德茂表示,“文思海輝的發展以前一直在走整個軟件外包行業前面的一段路,而現在已經到了轉型的路口。”
文思海輝希望走向前台,為企業提供自有品牌的解決方案,比如智慧城市、智慧金融、商業智能等。無疑,這些解決方案業務相比單純的軟件外包業務,有更高的毛利率。
私有化之后,文思海輝就不必時刻暴露在投資者的嚴密監視下,它也可以獲得更多時間和空間進行轉型。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在想法上,軟件外包企業都知道應該往高端業務上跨越,以獲得更長遠、持續的發展,但是真正操作的時候卻未必這麼簡單。
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今年3月接受新浪科技專訪時表示,“進入高端(業務市場)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沒有長時間的積累和准備,只想用最短的時間進入高端,也十分不現實。”
他當時還頗為擔憂地表示,“如果任何一家軟件外包企業,在四年五年前沒有開始應對這一場危機(指人力成本上漲),現在再來談轉型,已經來不及了。”
- 《Joe’s華爾街脈動》讀者意見募集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