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彭博「偷窺門」事件:採編邊界與隱私邊界都需明確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5-18 10:40


特約評論員 劉波

多年來彭博社稱都與成功相伴,是名副其實的“蓬勃社”,它的傳奇式領導人、現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創造了這個傳媒帝國,在激烈競爭中異軍突起,不斷擴張版圖。但最近它卻遇到了麻煩,在高盛投訴彭博記者通過金融終端跟蹤其員工的私人動向后,這起被稱為“偷窺門”的事件已引起不少全球性金融機構的激烈反應,花旗銀行已禁止其外匯交易員使用彭博終端上的內部聊天組,德意志銀行要求其對客戶信息實行“徹底的保密”,英格蘭銀行的措辭最為激烈,認為彭博“應受譴責”。


這起事件對彭博會不會有更大的實質影響,還取決於認為自身隱私“受侵犯”的客戶或監管機構是否採取進一步行動,但如果沒有證據表明彭博讓其記者接觸到了交易記錄等機密信息,它們採取進一步行動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彭博的金融終端確實能提供非常優質的服務,讓使用者欲罷不能,所以彭博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商業上也應該不會受到過大衝擊。這次彭博最大的損失將是它的商業信譽。

在這起事件裡,彭博與大銀行之間發生了一場有趣的角色轉變。過去當彭博揭露和報導金融機構內部的保密不嚴、內幕交易等問題時是絲毫不留情面的,現在銀行則有了一個小小的機會來“懲”一下彭博。無論如何,這都提醒彭博及其他媒體,應該在內部的編輯與經營部門之間設立嚴格的界限。彭博開創了以提供金融信息服務來獲得利潤並幫助新聞報導的媒體模式,但這也讓它扮演了兩種角色,從而必須避免這兩種角色的交混,因為商業與新聞的交錯地帶為追求不良利益提供了空間,可能引發醜聞和訴訟,帶來損失。

在金融信息化、通訊技術給金融帶來革命性變革的時代,信息本身就意味巨大的商業利益,這意味收集、保存、提供信息與數據企業需要承擔更大的隱私保護責任。但事實是,很多這樣的企業經常游走在商業與法律之間的模糊地帶。例如,種種跡象顯示,在高盛投訴引爆此次彭博醜聞之前,彭博記者可以接觸到一些客戶信息是公開的秘密,而彭博也覺得讓記者了解諸如客戶聯繫方式、使用終端的頻率、經常訪問哪些網頁這樣的“無關痛癢”的信息,並不是什麼大錯,反而是其記者的競爭優勢。但問題是,客戶有不同的理解,認為這些屬於他們的隱私,從而要求法律的保護。

還需要看到的一個問題是,彭博終端的31.5萬訂用戶雖然不是小群體但畢竟都有強大財力和影響力,高盛、花旗這些大銀行有足夠的實力迫使彭博道歉並修改內部規則,但很多企業面對的是社會上的分散大,例如Facebook曾觀測其用戶瀏覽品廣告網頁與其實際購買之間的關係,也引起隱私權保護者的擔憂,但分散的用戶無法對Facebook形成制衡。

中國的情況就更明顯了,相信很多人都因電話等信息被相關企業泄露而受到房中介或保險推銷者的騷擾,卻只能默默忍受。細微的干擾積累起來就是巨大的社會成本,也許法律在這些情況下應該更主動地發揮保障作用,界定隱私的邊界並提供保護。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