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經濟指標疲軟 北京關注改革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最新一周,中國又公布另一組疲弱的經濟數據。固定資產投資趨緩,工業生產的成長幅度不如預期。雖然零售銷售的增長符合預期,卻幾乎由珠寶的買氣所帶動,消費者顯然利用黃金價格下跌的時機購買珠寶。
對此Capital Economics在本周一做出如下報告:
結果是今天的數據,令那些期望看到經濟反彈跡象的人感到失望。工業生產的成長動能可能不如一開始的表現。投資降溫。相對亮點的零售銷售,也僅僅維持基本面而已。我們的立場依舊不變:只要就業市場不出問題,這些疲弱的經濟數據不會促使決策者進一步放鬆政策。
中國的貨幣政策遠遠談不上緊縮。根據上周五公布的數據,4月中國總體社會融資規模達1.75兆人民幣,遠高於預估值中位數1.5兆人民幣。或許此一貸款活動能轉換為更多經濟成長,或者僅僅能將國內生產毛額(GDP)維持在官方目標7.5%之上。
《新華社》報導,4月份的數據,體現決策者持續實施謹慎的貨幣政策。4月M2增長幅度為16.1%,政府2013年全年M2成長目標是13%。接下來幾個月,M2必須大幅下滑,不然政府就會超出年度目標。
就在上周,中國的數據顯示1月至4月的進口強勁成長,但很難讓人信服。中國媒體報導,許多業者以假發票等伎倆,帶來580億美元的「熱錢」。
時局變化得可真快,幾個月前,分析師還在擔憂資本外流,如今資金正在回流,迫使人民幣升值。中國的經濟基本面似乎無法支撐這類繁榮。或許是中國相對政局穩定,再加上「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和日元貶值,促使市場重新追逐人民幣。
不論哪些因素促使資金進入中國,官媒已經發出訊號,直言中國不追求人民幣升值。《環球時報》上周末引述「專家和內部人士」的看法,「為了促進出口與推動國內經濟,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空間有限,可能還會貶值」。
城市化與全面經濟改革,是改善中國經濟增長品質的希望所在,這也是大宗商品業者和全球投資人的期望。城市化的成本龐大。根據國家行政學院研究人員剛剛提出的報告,估計城市化總成本超過1.8兆人民幣。
城市化是政府重大課題之一,但對於城市化的確切內容與如何實行依然存在爭論。《第一財經日報》在本周一報導,原本預計在本月舉行的全國城鎮化會議延期,似乎政府高層不滿意草案。對那些期盼推動大膽城市化方案的人而言,高層面臨壓力可能是好消息,但這也可能是官僚無力與內鬥的跡象,畢竟此構想牽涉許多強大的利益集團。
中國政府不斷宣稱正在推動重大變革。澳洲記者John Garnaut在周一指出,「為了避免爆發經濟危機,中國正在醞釀推動全面改革的藍圖」,此藍圖會被提報至預計在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在中國歷史上,三中全會意義非凡,正是在1978年12月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啟動「改革開放」政策。
比起鄧小平啟動的政策,下一個改革階段大概會更複雜而痛苦,會是一個混亂、斷斷續續的過程。大家對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可能期待過高,但對深化經濟改革依然存在樂觀的理由。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Bill Bishop的看法依然樂觀,因為中共高層似乎非常清楚,特別是習近平,若不推動更多改革,就不可能實現「中國夢」(Chinese dream)。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