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勝:期貨市場的生命力在於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25 07:58
4月23日,第十屆中國期貨分析師暨場外衍生品論壇在杭州黃龍飯店召開。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認為,期貨的創新就是要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實體企業對期貨市場主要有兩大基本需求:一是,需要有一個有效的基准定價市場;第二個需求,需要有一個流動性良好的對沖市場。
他指出,實體企業為我們這個市場提出了四大創新需求,一個創新需求就是大宗商品定價體系的創新,第二個是融資模式的創新,第三是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第四是企業運營模式的創新。
以下為文字實錄:
主持人:謝謝李華博士精彩的演講,里面提到很多具體的數據和具體措施的內容,確實是一個真正的實踐者和設計者能夠提出來的問題,我們待會兒討論環節繼續請他分享。
接下來有請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先生來給我們做演講。馬總是我們期貨業協會的副會長,也是我們期貨行業的領袖人物,多次獲得我們期貨行業的優秀掌門人、領袖人物這樣的稱號,今天給我們帶來的題目是大宗商品市場的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服務,掌聲有請!
馬文勝:謝謝主持人,剛才聽了人保的李總介紹,我覺得他對「保險+期貨」的認識非常深刻,我聽了也深受啟發,我們在和人保去年做期貨加保險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樣的創新今後是有生命的,為什麼「保險+期貨」出來以後,市場的反響那麼大,它的核心是期貨公司通過期貨市場的創新,滿足了實體經濟的需求。所以說對這個問題,我也做了一些思考。
我們期貨市場的創新,它怎麼樣能有生命力?核心就是要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而實體企業對期貨市場的需求,我覺得有兩大基本需求:一是,需要有一個有效的基准定價市場,就是說我的貿易定價,或者我融資的基准定價,是以什麼價格為基准來進行參考的。在有了期貨市場以後,期貨市場顯然現在已經成為現在很多大宗商品基准定價的基准定價市場,這需要對這個市場提出更高的要求——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剛才人保的李總也提到他的幾個困惑和建議,確實,我們在做場外期權的時候,如果說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基差大幅波動,此時風險則非常大。接下來講一下產業企業對我們期貨市場提出的第一個需求——有效的基准定價需求。
第二個需求,需要有一個流動性良好的對沖市場,比如我有1萬噸的貨,10萬噸的貨,100萬噸的貨,能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期貨市場的高流動性,把整塊風險通過期貨市場碎片化,把它的風險消化掉,這就要求有一個良好的流動性。目前實體市場的這兩大需求,只有期貨市場能夠幫助企業來完成。現在我們有場內市場,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這些場外的市場目前看有體量、有規模,而且能夠標准化地實現對企業需求的滿足,但是目前只有場內的期貨市場。所以這里面也給我們在創新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對整個市場建設的需求,就是需要我們交易所在基礎產品上更加多元化,風險管理工具上要更加多元化,同時每一個產品,從目前來看更加要深耕細作,可能最終我們在一個良好的基礎產品的基礎上,我們的期貨公司或者是實體企業,才有更多的創新。我想這是一個基礎需求。
由於基礎需求,在這個基礎上,實體企業為我們這個市場提出了四大創新需求,一個創新需求就是大宗商品定價體系的創新,第二個是融資模式的創新,第三是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第四是企業運營模式的創新。大宗商品定價體系的創新,就是我在每一個大宗商品的產業鏈,能不能形成一個圍繞場內或者場外流動性、公平性、代表性較好的合約,形成現貨產業鏈的基准價加升貼水的大宗商品定價模式或者其他更多創新型的定價模式。實際上農產品(000061,股吧)在很早的時候,是像國外的大豆、玉米、豆油的定價,都已經實現了這種商業模式。國內現在隨着期貨市場的發展,現在不僅僅是農產品,有色,特別是國內基本面的,像化工,還有黑色金屬,包括鐵礦石,這些產品現在行業里頭開始出現這樣的定價模式。但是它的基礎需求,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它需要有一個公平的基准定價,就是你期貨市場能不能被現貨企業承認:期貨市場的價格,能代表行業的價格。我們在開發這個產品的時候,它的交割制度、標的物的選擇、交割倉庫的選擇就要考慮到期貨。這是這個市場的一個創新需求。
第二個創新需求,融資模式的創新,當基准定價市場已經認可期貨市場的價格可以代表一行業價格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更多的創新會出來,比如說銀行,或者是一些金融機構的服務機構,各類金融機構的子公司,比如說現在期貨公司的子公司,證券公司的子公司,大型的貿易商交易商群體,就會出現以衍生品市場為風險對沖的渠道,以倉儲標准化為基礎的新型模式的介入。這是因為價格變客觀,如果再有一個流動性良好的對沖市場,價格可以得到保護、風險可以對沖,這個時候金融機構的資金願意更大規模地介入到這個市場,可以直接地為我們實體經濟提供服務。我們在這個創新上,前年在鎳鐵合金上做了一些創新,當時還沒有鎳的期貨,只有無錫不銹鋼市場有鎳的合約。我們當時做的時候,是以那個市場基准作為基准價來進行融資的標准。這就是一個多元化發展成熟的衍生市場,對我們實體經濟的創新有多麼重要。
第三個創新是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以標准化的場內市場為核心,場外市場為補充,調期、互換、場外期權、個性化定價服務為工具的多層次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場內由於是標准化的市場,但是每個企業的需求又是個性化的——「怎麼樣把個性化和標准化的市場連接起來」,我想這是我們今天的經營機構或者是期貨經營機構的主要職責。我們最近在香港會議上的一個論壇,施建軍講了一個觀點我非常贊成:全球的發展趨勢,從目前來看如果僅僅是照着經濟業務這條路往下走是沒有希望的,因為你不提供價值,你就是只是個通道,所以說它一定是費率越來越低、附加價值越來越小。但是中國創新了一種新的經營模式,在體系里面創新了市場管理,創新了各類子公司,通過子公司來做。這是我們中國的市場做出來的,(美國沒有這樣的模式,歐洲也沒有這樣的模式)FCM的體系下中國設立子公司來實現我們對沖實體經濟。實際上通過期貨公司的經營,通過我們的子公司的經營,把期貨市場標准化的產品,通過我們轉化成個性化的產品為市場服務。
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工具和市場的創新以後,市場就開始出現變化,比如說企業的經營模式,企業開始向以價格管理、風險管理為導向的經營模式轉型,我們原來接觸了非常多的涉及大宗商品的企業,明顯大部分企業在向這個模式轉型,他們更加重要的,不僅僅是科技進步、企業內部的管理進步,企業的風險把控,企業的風險管理,現在越來越作為股東會、董事會列為第一大戰略,以及怎麼利用衍生工具列為第一大戰略。也有企業,現在向大宗商品的交易商轉型,是我們現在看到在有些產業鏈里面,已經出現一些大型的貿易商群體向交易商轉型。比如說化工類,我們都知道現在有那麼幾家企業,實際上它就是化工產業鏈的交易商。有的企業向大宗商品產業基金運營商轉型,我們也看到有一些大型的生產商,原材料的生產商向這個層面轉型,同時也有一些企業,向大宗商品資產管理商轉型,此外,我們看到在大宗商品領域內有一些中小企業的轉型方式。正是由於這個市場的功能,現在越來越得到創新的應用,我們看到實體行業出現了一些積極的創新和變化。
總結起來,企業在利用期貨市場的過程中,我感覺實現了五個層面的躍升,從看期貨價格,是為了配合企業的戰略管理,什麼時候增加再生產的能力,什麼時候減少再生產的能力,什麼時候增加庫存,什麼時候減少庫存,這個時候還是停留在看價格的時候。到了第二個層面,定價管理,就是利用這個價格做貿易定價,做基准價。到了第三個層面就開始利用這個市場來對沖風險,風險把控住了,這個時候企業就可以規模化。我們看到這一輪,從2010年開始到現在的大宗商品的低迷過程中,不是說所有的企業產業都是產能過剩,不是所有企業是通過削減產能得到恢復,有些企業產能沒有下降反而增加了,但是競爭力更大,通過市場風險的管理,使它保有了規模,進而實現了商業模式的創新。我覺得今天中國的企業,實際上在企業經營上已經進入了2.0時代,是金融工具的使用、模式的創新時代。所以通過這五個層面,不斷地循環、躍升,實現了企業不斷的創新。
我們看到企業在這幾年發生了這些變化。在市場上我們的服務機構迎合企業的變化,那麼我們都有哪些創新?我總結了大概市場上的八大創新。第一大創新,在交易所層面,交易所除了產品的多樣化以外,現在各個交易所都非常注重產品交割貼近現貨需求,而且在完善大宗商品期貨現貨月各項風控措施,還是提升現貨月功能發揮,所以說它的流動性才比較大,所以說持倉規模才這麼大。現在我們對這個市場,大部分的市場機構的持倉都已經超過了50%,甚至有些品種機構的持倉超過了80%,原因是我們現在的產品設計,越來越貼近現貨企業的需求。
第二個創新,多元化的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商品期權即將上市,大家都在期盼,我們還是期盼能夠盡快地推出上市。場外期權、場外合約、場外基差報價交易的發展,我們是在場外期權上摸索了三年,最開始我們是在東北做二次點價,實際上是一個訂單的活頁,我們是通過賣出一個期貨投資,然後給農民賣出一個看漲期權,然後實現既把當前的價格鎖定,同時也鎖定了今後有可能上漲過後農民的違約風險,實際上在期貨市場做了兩個投資。正因為這樣的創新,我們去年和人保在交易所的支持下一拍即合,「怎麼樣為農民做跌價風險」。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創新了「保險+期貨」的模式。我們感覺,場外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這只是場外期權,實際上還有場外的合約,比如我們現在活躍的是一三五七九的合約,偶數月的合約基本上沒有量。如果我們的現貨企業說我想2月份的現貨保值,這個可不可以?我們可以在場外開出一個合約,我們通過基差的管理,在基數月的合約進行對沖,幫助企業基差價格管理,來實現偶數月的合約,來給客戶做這樣的對沖。所以說做場外,我覺得空間還非常大。
第三個創新,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創新,這兩年發展得非常快,雖然我們這個市場大部分目前看還是自然人群體居多,但是實際上自然人專業化,我們看這個市場很多自然人是專業的投資者。企業機構化,機構產品化,正是因為整體的這種專業化,我們現在這個市場的基本面微小的變動,會迅速地傳遞到期貨市場價格的變動。甚至現在市場的變動,已經不通過絕對價格的波動來表現了,是通過基差,可能你現貨的價格基本沒動,但是期貨長期貼損,解決了看跌的風險。所以說這個市場,現在給我們的投資,提了新的課題,就是基本面的分析,不僅僅是趨勢的分析,還是基差的分析。
第四個創新,期貨市場的國際化創新,期貨機構走出去、期貨品種引進來的國際化。我覺得這點上,我們還是要注意現在很多海外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關注,這次在香港開會,香港交易所李小加總裁講了香港交易所在大宗商品的下一步的變化,我覺得香港交易所的戰略還是非常有前瞻性的,非常看好中國大陸的大宗商品的市場發展前景。所以今後我想可能在國際化方面,空間仍然非常大。
第五大創新,期貨公司的創新,期貨公司通過FOF業務,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機構化的途徑。期貨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很有可能成為商品產業基金的載體。當然還需要解決兩個問題,我們的資管業務能不能投資企業的主體,資管產品能不能投資現貨,這是我們行業下一步要解決的。期貨公司風險子公司的業務,現在大概協會可以批5項業務,但是我總結,我們不按這5項專項業務來進行分類,按它的功能進行分類,我覺得可以分成風險管理中介業務,這種中介業務是要動用自有資金的中介業務,把客戶的一對一的風險拿過來交給我,然後我到期貨市場這個標准化的市場幫你對沖掉,這實際上是實現一個風險的轉移,我覺得這個場外期權就屬於這一類業務,空間巨大。風險管理業務,是在有風險管理體系上的融資型的業務,風險管理貿易業務,能不能跟風險管理結合起來做一些行權貿易?這個做得人不多,因此空間很大。風險管理合作業務,風險管理的主動業務,比如期現等等。
第六大創新,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創新,以風險管理為基礎,整合金融資源,培育大宗商品交易商。我認為中國可能在今後的三到五年,只要期貨市場是發達的,這個品種在期貨市場是發達的,我便認為在這個市場里面都會出現幾家交易商群體。這個交易商群體在現貨市場可以實現什麼呢?就是價格的轉換,時間的轉換,流動性的轉換,風險的轉換,數量的轉換,——會顛覆整個現貨行業的貿易、資本運作、風險管理的模式,我覺得這個空間巨大。
第七大創新,銀行的創新,商業銀行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已經開始有所創新了,比如說先貸後押,保險加銀行,第三方監管與場外期貨及掉期產品的使用,大宗商品交易商的銀行支持,場外商品的清算業務等等,這些業務,現在已經有些銀行開始嘗試了。
第八大創新,公募基金,現在有相當多的公募基金開始研究大宗商品指數的ETF產品上市與交易,前不久已經有一家公司申請了鄭州的農產品指數交易,這些變化都會發生。所有的創新,都將進一步促進中國的期貨市場對實體企業兩個最基本需求的滿足,同時也將促進期貨市場對實體企業衍生需求的滿足,從而進一步促進中國大宗商品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實體企業轉型升級。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美股修正壓力上升 市場聚焦關稅與財報季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