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樹欲靜而風不止 中國反導提供新戰略盾牌 凸顯大國理性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2013-02-02 13:37


《環球時報》社評指出,中國 27 日證實再次成功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在東亞的戰略摩擦趨於活躍時,這項成功試驗必然導致敏感解讀。此外反導試驗緊接著運 -20 首飛,它們的意義難免相互疊加。中國國防的含義在不斷嬗變,主動為更艱巨的國防未雨綢繆,這決非全球化時代的偏執,而恰是大國的理性。

中新網報導,社評指出,反導就是盾,赤身裸體的防禦,還是手握盾牌,當然不一樣。中國的反導系統比美國差不多晚起步 30 年,且沒有美國反導系統邊設計邊拿到戰場試驗的條件,但好在中國發展反導的技術基礎與 30 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中國有縮小差距的機會。


反導的打擊目標是來襲導彈,只要這項技術成熟了,在固定軌道上一圈圈轉的衛星就成了「固定靶子」。因此外界有人把中段反導稱為「反衛星」技術,有其一定邏輯。

中國奉行防禦型國防政策,而要防禦的範圍從陸地擴到海上,再擴到外太空,如果拿被子和床作比喻,中國軍力的被子還蓋不住床。

中國國防力量在增長,但需求在同時增長,二者究竟誰增長得更快,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它取決於對手是誰,我們準備以什麼態度應對挑戰,以及我們對安全係數的要求有多高,我們中長期的戰略雄心究竟是什麼,等等。

中國還面臨對其他戰略性問題的思考和釐清,比如中國的有效國防範圍究竟應該是多大,中國的戰略報復能力究竟多強才意味著威懾力的牢不可破,中國構建這一切的節奏應該有多快等。歷史表明,大國國防弱肯定吃虧,但強了也會吸引來更多敵視甚至遏制,「越強就越安全」未必真的就成立。

尤其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問題並非一成不變,它們都是動態的,而且中國的任何選擇都會導致外部的反應,形成中外複雜、多變的互動。 (接下頁)

[NT:PAGE=$]

中國國防形勢在不同人眼裏可以是截然不同的。那些鼓吹中國完全可以不要航母、不要反導技術的人,和宣揚戰爭一觸即發的人,都能找到根據並自圓其說。

中國國防在技術裝備層面至今仍是「模仿型」的,中國離走到上世紀 50 年代蘇聯用人造衛星嚇了美國一跳的那一步,似乎還差很遠。

10 來年前中國國防的首要任務還是應對台海危機,現在那裏消停多了,但島嶼爭端熱了,美國「重返亞太」了,朝鮮半島更撲朔迷離了,很難說我們現在究竟更安全了,還是更不安全了。

中國處在要強未強的門檻期,我們想韜光養晦,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這麼大的國家,但常有隨波逐流之感,我們控制不了周圍環境的安危,也做不到只要不想捲入就絕對不被捲入。

中國年國防費用已超過 1000 億美元,排世界第 2 ,它既「多」又「少」。這是因為中國被夾在美國和亞洲地緣政治之間,我們無法確定當中國經濟實力與美國逐漸拉齊時,我們下一步的戰略環境究竟能有多和平。

中國必須在蓋保障房、構建全民醫保、發展教育之外辟出一筆錢,應對上述我們無法回避的種種戰略困惑。即使中國未來一仗不打 (我們很希望這樣) ,這筆錢也一分不能少。

中國不是被友善鄰居包圍著的小國,這個國家的事情也決不可能是無數小日子的總和。中國崛起客觀上觸動了現有國際秩序,在影響一些全球性力量的興衰,我們不可能不因此而承受特殊壓力,而國防是支撐我們站住的最關鍵的骨架。

有人說中國的軍力目前「稱霸不足,自衛有餘」,這當中的要求是低標準的。中國國防的含義在不斷嬗變,主動為更艱巨的國防未雨綢繆,這決非全球化時代的偏執,而恰是大國的理性。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