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鉅亨看世界─由好萊塢說歷史

鉅亨網 黃欣 2013-01-30 07:16


图片说明
《林肯》、《00:30凌晨密令》劇照

隨著奧斯卡金像獎決戰時刻接近,本屆兩部受到矚目的入圍電影《林肯》、《00:30 凌晨密令》也受到愈來愈多評論,說它們不符史實。它們開宗明義屬於改編電影,但觀眾、影評人、學者,甚至政客們都情不自禁想拿它們來跟紀錄片、報導紀實比較,然後覺得它們不符標準。


《路透社》專欄作家 Evangeline Morphos 專文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正應將龐大的國家故事轉化為條理清晰的戲劇,以單一事件或人物為載體,揭露出深度的真實。

這兩部電影具有同個概念,述說歷經長期堅持作戰,終於達成所追求的目標。《林肯》是廢除黑奴之戰,《凌晨密令》則是反恐之戰。但電影劇情並非著重在事件推進,而是著墨於心懷崇高目標的主角,其內心的掙扎與道德妥協。改編的空間讓導演能透露,這些咸認「偉大」的角色同樣有人性瑕疵,在勝利的榮耀外,也有黑暗存在。

■光與影

史蒂芬史匹柏所導演的《林肯》,電影劇本改編自 Doris Kearns Goodwin 著作《無敵 (A 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在史實上,林肯如何推動廢除黑奴的美國憲法第13號修正案,過程比電影所演出的更為複雜(或是歷史學家眼中的更為有趣);但電影中的林肯被塑造為一心只想終結奴隸制度,至於結束內戰和維持國家完整的目標,沒有那麼重要。如此的情節試著揣摩主角內心矛盾。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林肯是國家成就與道德目標的象徵,但角色的內心掙扎透露了歷史全貌中較為黑暗的一面。

《林肯》與現今美國氛圍有種不和諧的共鳴,它呈現了政治環境的另一種面相:聰明的總統利用其力量和支持度去逼迫、哄騙,甚至利誘持續頑抗的國會以通過重要法案,為了在歷史上做一件對的事。

才剛連任不久、只有很小的機會推動修法,得在國會休會前說服冥頑不靈的議員們…這個場景看來跟目前歐巴馬的處境極為相似。人們也對他有期望,盼他擁有林肯的魄力。但 Morphos 說,差別在於歐巴馬似乎不想成為自己故事的主角,他抽離財政懸崖的戰爭,不想將任期賭在此事上,並命副總統拜登來負責。

《林肯》與歐巴馬的對比,呈現出相當的衝擊力。電影中所傳達「一人之力也能帶來改變」的訊息,與歐巴馬任期對照之下,可以說過於感性,甚至是不切實際。

凱薩琳畢格羅所導演的《00:30 凌晨密令》則是另一個問題:觀眾不願意接受紀錄片與虛構電影之間的差異。一開場的水刑橋段引來媒體與影評強烈批判,有人質疑這是導演認同刑求手段,有人認為這是政治倫理劇。但 Morphos 直指,輿論所討論的根本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接下頁)[NT:PAGE=$]

和《林肯》相同,《凌晨密令》談的是一個人如何狂熱追求一個目標,不惜燃燒自己、犧牲一切。年輕的中情局探員 Maya,專心致志於擊殺賓拉登,從最初的刑求開始,她很快深陷其中,這件任務變成私人恩怨,並吞噬一切。

即使大眾對電影呈現的表象多所批評,但 Morphos 點出,它所揭露的真正議題,是一個人會願意為了目標執著犧牲到何種地步?

賓拉登的死並不代表任何人勝利。在電影最後一幕中,Maya 獨自在軍隊運輸機內,連最簡單的「妳要去哪裡?」都回答不出來。這個虛構的人物代表了 911 事件後,美國所處的的道德掙扎與疑慮。大家都明白,為了這樣的偏執,要付出多沉痛的代價。

■虛與實

而《林肯》與《凌晨密令》所共同引出的問題,就藏在導演刻意讓虛構故事與歷史界線模糊的灰色地帶中。

歷史與戲劇的界線已經不再分明。在電影《林肯》帶動話題下,亞馬遜 Kindle 版的《無敵》電子書封面已經換成丹尼爾戴路易斯所飾演的林肯,而不是 14 世紀林肯與閣員的那幅繪畫。而探討電影與歷史上林肯同異之處的精裝大書也正準備出版。而據說《凌晨密令》更是直接取材自曾經參與行動的人員。

林肯和 Maya 這兩個角色,同樣是龐大政治議題中特別引人注意的亮點。然而他們所得到的認同卻天差地別。林肯對目標的執著引人敬佩,Maya對目標的執著卻令人不寒而慄。

美國政界對這兩部電影的反應也大相逕庭。政客們對《林肯》讚譽有加,在金球獎頒獎典禮上,甚至由前總統柯林頓來介紹它。而對《凌晨密令》則是急著畫清界線,甚至有議員啟動調查,要追究是哪個中情局成員把不實情報透露給電影劇組。

Morphos 認為,導演的拍攝手法是邀請觀眾將故事與真實相互比對,從人們的觀影感想中也能發現,大家確實感到混亂。即使是史實電影,一般觀眾仍喜歡擁有正面結局的故事,如同水門案報導事件的《大陰謀 (All the President"s Men)》,正義最終得到伸張,反映出歷史中令人滿足的一面。

相對來說,另一部亦入圍奧斯卡獎的《亞果出任務》就成功多了。這部描述中情局用極為好萊塢的方式,前往伊朗營救遭困美國公民的好萊塢電影,讓觀眾不去在意它情節偏離事實多遠、改編幅度多大,就是覺得好看。

如果我們能承認,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虛構故事,那麼《亞果出任務》或許是說得最好的故事,它透露出人們更願意接受的訊息:即使誤導也有可能帶來成功。(文:黃欣)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