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濟病症:長期需求不足綜合症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浪財經訊 北京11月22日下午消息 英國首相卡梅隆宣稱,全球經濟的紅色警示燈再次亮起。但是這次紅燈沒有2008年的那次亮。不過英國政府所主張的財政緊縮政策引起的困難在日本和歐元區尤其明顯。這些不景氣的高收入經濟體是世界經濟鏈條中最脆弱的一環。要想弄明白為什麼這麼,我們必須分析一下當前最重要的經濟病症:長期需求不足綜合症。
美國財政部長Jack Lew在演講中稱,世界遠遠沒有實現“強勁、持續、均衡”增長的目標。這一目標2009年在美國的匹茲堡設定。
他稱,全球經濟復甦不平衡,嚴重偏離了軌道。美國內需在2012年第一季度就超過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現在大約比金融危機前高出6%左右。日本和英國的內需大約比危機前高出2%。他還稱,歐元區的內需仍沒有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比金融危機前要低4%以上。
但是,Jack Lew沒有提到的是,雖然貨幣政策處於歷史上最寬鬆時期,內需疲弱的表現還是發生了。美國的實際內需在過去6年多的時間裏上漲了6%,但是按歷史的標準來衡量,這一漲幅仍少的可憐。自2008年末以來,美聯儲、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的基準利率都已處在零附近。2011年歐央行曾艱難地把利率提高至1%以上,但之后又不得不把利率重新降低至零附近。日本央行已經把利率維持在零附近20年了。
然而,這還不夠。這些央行還大幅擴張他們的資負債表。美國和英國的資負債表的擴張已經穩定下來。歐元區2012年以來的資負債表的收縮已經被反轉了,同時日本央行的資負債表正朝向經濟的平流層(占GDP的80%)發展。我們該如何解釋需求的疲弱,尤其是歐元區和日本內需的疲弱。只有我們弄明白了這個問題,我們才有希望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對於這個問題,以下三種解釋可能會被認可。
第一種解釋強調2008年金融危機后過多的私人債務和金融體系突然崩潰對市場信心大打擊。到目前為止,正常的反應包括清理資負債表和強制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讓公再次相信金融體系值得信賴,后一種方式得到了壓力測試的支持。除此之外,還要採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支撐內需。從這個角度看,增長的復甦很快就能實現。
第二種解釋認為金融危機前的內需是不可持續的,原因是危機前的內需依賴於公私債務的大量累積。私人債務與房地價格泡沫相關聯。1990年之后,日本在私人債務累積方面經歷了一次這樣的后泡沫逆轉。2008年之后,美國、英國和西班牙也都經歷過類似的逆轉。這明經濟不僅會受到經濟危機后資負債表收縮的影響,也會受到不能像危機前那樣在大範圍內生由信貸驅動的內需的傷害。經濟危機前內需不可持續的背后隱藏全球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的轉移以及結構性投資的疲弱。一個徵兆是私營部門存在長期的財政剩餘(收入大於支出),日本和歐元區都出現了這一狀況。
第三種解釋則指向由於人口統計變化、生率增速下降和投資疲弱一起造成的潛在增長的下滑。這一解釋則直接支持了第二個解釋。如果預期的潛在供給增長下降,那麼消費和投資也將會疲弱。這會導致內需增長疲弱。如果央行抗擊疲弱,泡沫就會出現。如果央行接受內需疲弱,那麼供給增長的疲弱則會演化為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高收入經濟體都經歷過上述問題,就廣度而言,美國受影響的範圍較小,日本和歐元區的範圍較大。雖然享有較高增速的預期,沒有出現金融危機,中國也面臨第二和第三種解釋中的擔憂。考慮到中國潛在增長的減速,中國近幾年的增長是由不可持續且快速增長的債務累積和不可持續的高投資率推動的。
極端措施這麼無力的原因是經濟患了根深蒂固的頑疾。並不是簡單的供給疲弱,也不僅僅是需求的疲弱,當然也不僅僅是債務過多亦或者是金融動蕩。每個經濟體所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
作為一個人口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更具創新能力的經濟體,雖然美國的私人儲蓄率低,有利於美國採取常規政策的環境的幾率比歐元區和日本都高。同樣,作為一個有迎頭趕超潛力的經濟體,中國理應有易於管控的調整。但是歐元區和日本在修復經濟增長時面臨的挑戰更大,原因是他們的私營部門不能使用他們希望創造的大麼多的儲蓄。這導致他們採取了非常規的政策,可能比他們以前採取的措施更加非常規。走的更遠的結果可能是政策上生破壞更嚴重,在歐元區尤其是這樣。(明華)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