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FT:中國因素導致國際貿易增長放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1-19 09:21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研究,世界經濟不太可能看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推動全球化的迅猛貿易增長,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製造商正轉向國內。

這項研究試圖回答近年最讓經濟學家們困惑的問題之一,即國際貿易增長的持續放緩是否意味全球化已經“見頂”?


過去兩年裏,世界貿易增長速度低於全球經濟增速,這是幾十年來首次出現這樣的局面。這一轉變顯然標志著某些經濟學家所稱的“超全球化”(hyperglobalisation)時代(其間國際貿易以兩倍於全球經濟增速的穩健步伐增長)告終。

許多經濟學家將近年貿易增長放緩歸咎於歐盟的經濟困境,提出一旦歐洲反彈,貿易也將隨之反彈。貿易增長放緩也被歸因於近年貿易自由化步伐放緩。

但IMF和世行經濟學家在他們的最新研究報告中表示,一個主要因素是結構性的。有鑒於此,國際貿易加速增長不太可能像過去那樣,為整體經濟增長做出同等的貢獻。

“那個特定的發動機現在似乎耗盡了推進能量,”這個團隊在IMF雜誌《金融與發展》(Finance & Development)中寫道。

他們認為,全球供應鏈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20世紀90年代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但近年來,如今已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的中國,在外商投資和本土工業發展的推動下,奪得了這些供應鏈越來越大的份額。

IMF和世行指出,1993年,進口零部件占中國出口品的60%以上。如今這個百分比只有35%。

世行貿易研究主管阿迪提亞馬圖(Aaditya Mattoo)表示,其結果是,盡管中國曾經是全球化的一個主要貢獻者,但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它已開始“內向全球化”。他,“這不僅是一個危機后現象。這是一個更大的結構性趨勢,開始的時間更早。”

馬圖和其他作者認為,貿易增長放緩的這種結構性特點,可能增強了這樣一個論點,即全球經濟正面臨較慢增長的“新常態”。但他們的研究也加劇了一場辯論,其焦點是越來越多經濟學家認為國際貿易統計數字日益具有誤導性。

主要由富國組成的經合組織(OECD)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經濟學家,過去18個月來一直在試圖服政策制定者關注貿易的“增值”衡量標準。他們提出,這些衡量標準能夠更準確地呈現往往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貿易關係。例如,從增值衡量標準看,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就會大幅收窄。

(來源:FT中文網 譯者/和風)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