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圖靈測試 人工智能是否進入新時代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7-26 11:18
英國人工智能之父阿蘭·圖靈提出的判斷計算機是否具有人類智能的著名測試——圖靈測試,今年6月7日迎來它的第一個通過者:一款模仿13歲小孩的聊天程序。
這一事件被全球科技媒體廣泛報導,也引起了很大爭議。有媒體認為,這標志著人工智能進入新階段,也有許多聲音質疑該程序的智能程度。
圖靈測試並未被普遍承認
圖靈測試是阿蘭·圖靈在1950年發表的《計算機能思考嗎》中提出的,后來進一步設置為:如果電腦能在5分鐘內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且超過30%的回答讓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則該電腦被認為具有與人類相似的思考能力。
6月7日,英國雷丁大學組織活動“圖靈測試2014”,5個參賽電腦程序之一的“尤金·古斯特曼”在5分鐘內成功回答了測試者提出的所有問題,且33%的回答讓測試者認為與他們對話的是人而非機器。
通過測試就算擁有人類思維嗎?果網在文章《圖靈測試,測的到底是什麼》中提出,尤金·古斯特曼的設計思路並不是“一台在智力行為上表現得和人無法區分的機器”,而只是一台“能夠在5分鐘長度對話內盡可能騙過人類”的機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從資料庫裏儲存的大量知識之間尋找與問題相關聯的部分,它不會獨立思考,答案也沒有原創性,並未擁有和人類相似的思考能力。
而對於圖靈測試是否能作為判斷計算機是否擁有人類智能的標準,也有許多質疑聲音。早在1980年,約翰·塞爾就在《心智、大腦和程序》一文中用“中文屋子”思想實驗反駁圖靈測試。該實驗的內容是: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可以在一個放滿中文符號和中文文字句法、文法組合規則手冊的房子裏,按照手冊的明將文字元號組合成答案,回答屋外人遞進的用中文寫成的問題,但是屋內人並沒有理解中文。賽爾通過這個實驗指出,就算電腦通過了圖靈測試,也不能表明計算機在思考。
通過測試的計算機屬於弱人工智能
對待圖靈測試的不同態度源於人類對人工智能定義的分歧:計算機只要在行為上能表現得像人類就算達到了人工智能,還是要從根本上擁有和人類相同的思維方式?這一認識的分歧區分了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只要求計算機能模擬人類的行為,重點在於呈現的效果,不要求達到效果的途徑與人類機體相同。通過圖靈測試的智能對話軟件“尤金·古斯特曼”便屬於弱人工智能領域(三個研究熱點之一的智能介面技術),它的核心是自然語言處理。自然語言處理是當前與我們生活聯繫最緊密的一項人工智能品,與之相似的品還有Siri、Google now,以及微軟小冰等。
但目前計算機對語言的理解還處於一個較弱的階段。有一個經典的案例:讓計算機分辨下面兩句話:“我們把香蕉給猴子,因為它們餓了”和“我們把香蕉給猴子,因為它們熟透了”。這兩句話的結構是一樣的,雖然語義有所差別,正常人理解起來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機器就理解不了,兩個“它們”足夠讓機器們陷入“沉思”,也給不出正確的結果。
未來發展方向:強人工智能
強人工智能要求計算機能夠真正模擬人類的思維方式、能夠進行推理和解決問題。這種機器被認為有自主意識。
從1943年開始,心理學家W.S.McCulloch和數理邏輯學家W.Pitts建立了神經網絡和數學模型(MP模型),開創了人工神經網絡研究的時代。目前,人工神經網絡已具有自學習(不完全依賴於儲存的數據,能夠自學習識別類似的信息)和聯想儲存的功能,能夠通過已知數據的實驗運用來學習和歸納總結。隨研究的發展,人工神經網絡在不同程度和層次上實現了模仿人腦神經系統的信息處理功能,成為計算機走向強人工智能的一大支撐技術。
強人工智能的時代還未到來,在約翰·塞爾眼中,強人工智能是無法實現的。而在支持者眼中,強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終點,它的實現,不僅需要計算機擁有理性思考的能力,還要有感性能力。從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來人工智能可能會向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模糊處理、並行化、神經網絡和機器情感。
南方日報記者 雷雨
實習生 郭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