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台灣殺價平台:出價最低者才能中標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7-21 10:24


企業名稱:殺價王股份有限公司


創業時間:2009年

創業地點:台灣

創始人:楊濟成

商業模式:殺價式拍賣平台,不中標的用戶以積分的形式退還手續費,可以到合作商家兌換。

融資情況:正在募資

提起拍賣,“價高者得”的規則早已深入人心,而來自台灣的網站“殺價王”卻偏要來個大顛覆,自創一套“出價最低且唯一者中標”的玩法。創始人楊濟成對南都記者,低價人人都愛,更重要的是,哪怕不中標也沒有損失,手續費會以積分的方式返還,可以到合作商家兌換商品。憑藉這一獨特的商業模式,殺價王在台灣積累了15萬用戶,據悉目前正籌備開拓大陸市場。

自購殺價商品

楊濟成曾經在游戲公司工作,后來一直做互聯網方面的創業。2005年的時候,雅虎拍賣在台灣非常火,這激起了他研究拍賣的興趣。他試拿了個小布娃娃在網上賣,結果發現買家都特別喜歡殺價,這給了他靈感:既然那麼多人愛殺價,為什麼不做一個專門的殺價式競拍網站呢?至於游戲規則,傳統英式拍賣是價高者得,何不來點新意,反過來誰投得低誰中標,但要加一個條件,這個最低價必須是唯一出價,以免出現重覆中標。

舉個例子,殺價王要拍出某商品,兩個人出1元,四人出2元,一人出3元,三人出4元,一人出5元,那最終出價3元的標得這件商品。

對於消費者來,有興趣殺價的都是高單價的商品,3C、家電等是熱門。不過,有誰願意把高價商品放到平台上低價賣呢?楊濟成分析,殺價其實是一種廣告方式,哪怕商品一分錢賣出去,但對於商家卻賺到了快速曝光的機會,一下子找到對其商品感興趣的目標顧客群,尤其適合那些想推新品、打品牌的企業。不過,前提是殺價王把平台做得足夠大,才可能具備這樣的廣告價值,他坦言,在起步階段,團隊得先自掏腰包買商品、聚集人氣。

殺價+兌換=導購

平衡在殺價王上的商品投入,楊濟成最初設想的商業模式很簡單,既然台灣的線上游戲習慣收費,那玩殺價也不例外,讓用戶每次出價都交一定的手續費就行。這一招一開始似乎行得通,平台一個月就盈虧平衡,但隨之卻面臨用戶流失的問題:如果老是不中標,又不斷虧手續費,那誰還有興趣繼續玩呢?

於是,一年以后殺價王轉型,在“殺價”之上增加一個“兌換”的環節,沒中標的手續費以積分的形式退還,可以到合作商家購買商品。這部分兌換商家不難找,給他們導流量自 然樂意,台灣地區第一大在商城雅虎購物、最大電信運營商中華電信以及當地近5000家7- 11連鎖便利店等都是殺價王的合作伙伴。

不過,南都記者了解到,在台灣殺價王的積分使用是有限制的,每次只能抵扣一定數額的購物金,比如用戶積攢了100點積分,商品價格50塊,但他可能只能使用其中的30點抵扣30塊錢。這相當於變相讓用戶多消費,楊濟成坦言體驗不好,在大陸會優化兌換規則,積分百分之百使用,或許只是適當收一點手續費。

在新的游戲規則下,殺價王希望形成一個消費閉環,但楊濟成卻告訴南都記者,平台不能指望靠導購賺錢。簡單算筆賬,用戶把沒中標的100塊兌換商品,平台從中大概賺1-2塊佣金,但是買一台iPhone吸引殺價就得花去5500塊了,那得導購多少才能回本。“其實真正能讓殺價王賺錢的是用戶的消費軌跡。”楊濟成表示,已經有企業預約要買他們的報告,不過現階段殺價王還沒有大規模運作、沉澱足夠多的消費,因此大數據短時間內還不能成為平台的主要營收來源。

從台灣到大陸

把殺價王做大,更廣闊的市場在大陸。事實上,楊濟成早在2010年就計划進軍大陸,這些年都在為殺價王的品牌做積累。

“殺價式拍賣最大的問題是解決人們的信任,而這也是大陸市場所最缺乏的。”因此,楊濟成打算在大陸不再用實名制,可能用手機認證就行,從另一個角度看,憑藉目前積攢的知名度和信用度,也不需要再重覆實名制的老路。

目前,大陸版的殺價王還沒上線,楊濟成透露,大陸版會先推A PP,屆時與台灣的網站同時開展大規模運作,迅速拓展用戶。跟當地有實力的O 2O商家合作,借助對方的資源迅速擴張,按計劃會先在上海試點。

號脈

點評嘉賓: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高級專家莊帥

大數據盈利路難行

這種殺價式拍賣也許在台灣能活,但來到大陸就不一定行得通了,信任機制這一關不容易過,怎麼保證拍賣過程的公平、怎麼消除消費者的質疑是個問題。另外,殺價王靠的是在沒有中標的人身上賺導購的佣金,這一來賺不到多少,二來有興趣參與殺價的人就是想占低價買商品的便宜,沒占到便宜的人,雖然可以換積分,但如果老是這樣,總會有意見,如此下去容易惡性循環,最終形成負面口碑。總的來,我覺得殺價式拍賣雖然夠熱鬧、搶眼球,但目前來看還沒有很清晰的盈利方向,幾年前就有家採取類似模式的網站倒閉了,需要引以為戒。

至於想往大數據的方向走,在我看來不怎麼接地氣。想想看,連擁有海量數據的BAT都沒想好怎麼用大數據盈利,何況是初創企業呢?就憑一個殺價、導購網站,得砸多少錢才算積累下大數據呢?事實上,國內沒多少企業願意花錢買數據報告的,外資企業可能有一些會買吧,但也要看你提供的數據分析是否真有指導價值,總之,現在國內做數據的企業都活得一般。

采寫:南都記者 梁卓慧

插:小偉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