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股評論:消費支出的致命傷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MarketWatch首席經濟學家凱爾納(Irwin Kellner)認為,美國消費支出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都將持續保持疲軟,成為美國經濟的最大拖累。

以下即凱爾納的評論文章全文:


現在看上去,今年早些時候所謂的季節性消費支出疲軟恐怕非季節性那麼簡單。事實上,這種勢很可能已經被帶入了第二季度。

這令許多觀察家大感困惑,他們原本是估計消費支出能夠迅速反彈的。他們的根據是,畢竟失業率已經降低,就業在增加,收入也在增長,而且氣候也正常許多了。

可是,第二季度最初兩個月的零售銷售數字卻呈現出一片疲軟態勢。根據通貨膨脹調整之后,几乎是零增長。之前的第一季度,不必也是一樣糟糕。

根據初步估算,美國國內生總值在第一季度出現下滑,消費支出的疲軟是首要原因。可是,這消費支出的疲軟偏偏不是發生在別的時候,而是在就業市場情況好轉,是耶倫降低到2008年以來最低點的當口,就未免有點蹊蹺了。

正如《華爾街日報》上周在報導當中所的,許多連鎖店都變成了“鮑魚之肆”,讓人避之不及。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想要找到答案,單單看各種面上的名義數據是不行的。

首先,收入或許是增加了,但是並非每個人都沐浴到了加薪的陽光。最富有的10%毫無問題,因為他們持有不少股票和房地投資。中階層相對而言就沒那麼適意了,而遺憾的是,他們才是大多數零售商真正依賴的消費者群體。

人們心情低沉,當然是有原因的——60%的美國家庭都覺得,自己不大可能實現美國夢了。超過半數的家庭都無法負擔自己目前居住的房子。

哪怕在就業面,我們看到的數字也是扭曲的。雖然取得了前文所述的進展,但是現在六個適齡美國人當中,就有一個沒有工作,而勞動力總數減少了800萬之多。總之,許多美國人其實只是放棄了找工作的努力而已。

到創造就業機會,所周知,中小企業是名副其實的引擎,這次也不例外。問題在於,中小企業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大企業卻在外包,以及用技術取代人力,稀釋前者努力的成果。

換言之,小企業還是不夠多,他們創造出的就業機會也還是不夠多。

更要命的是,大多數消費者都發現,自己的工資按照之前的習慣已經不夠花了,因為食品、能源、醫療和大學教育的成本都在飛速增長。結果就是,作為消費者的他們變得極為謹慎,極為挑挑揀揀,只去最便宜的地方,買最便宜的貨。

更加不必,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更多人走向了互聯網購物平台,這顯然也是零售商最不願意看到的。

這種情況是否能夠改變呢?答案是很難。我們經濟的其他領域都已經盡力了,貨幣政策已經彈盡糧,而財政政策,在選舉之前我們都再不能指望了。

那經濟還好得了嗎?(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