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評論:牛派的六大致命誤會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亞蘭茲(Brett Arends)撰文指出,看好股市的人現在至少在六個重大問題上存在誤讀,實情和他們所確信的恰好相反。
以下即亞蘭茲的評論文章全文:
一個月前,世界杯剛開始的時候,似乎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巴西人將在這場比賽中獲得最后的勝利。
專家們指出,幾十年來,巴西在自己的本土舉行的重大比賽當中還從來不曾失手。
他們,巴西人有最好的進攻,最好的防守——最好的一切。
這已經不僅僅只是看法,而是分析了。量化分析師們已經創造出了各種獨特的計算方法,來利用大量數據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
如果連這樣的複雜而高端的計算都不信,你還想信什麼?
對於這樣高大上的東西,我們除開五體投地,似乎已經沒了其他選擇……
好吧,好吧。所謂傳統智慧,所謂量化分析專家和他們的電子錶格,其實就是那麼回事。
巴西隊的最終下場是,以世界杯史上罕見的1比7大差灰頭土臉地退場了,簡直是奇恥大辱。沒有任何人提前預見到了這樣一幕的發生。
可是話回來,就這巴西人都算運氣不錯了,不然他們還可能更早離場的——對智利的比賽靠十二碼才勉強過關,對哥倫比亞也是九死一生。
足球世界杯已經落幕了,但是金錢世界杯還在繼續,永遠不會結束。
就像巴西隊對德國隊凈負六球一樣,我們的多投資者其實也吞了六彈,只是他們還不知覺而已——六件很重要的,他們“知道”是正確的事情,但實際上卻不見的。
1. 股市年平均回報率10%。
當然,更準確地,對於這一數字,華爾街不同公司的營銷部門有不同的法,大致最低是9%,最高是12%——但是無論怎樣,那都是胡八道。
12%的法是來自於一個毫無意義的統計學小花招,即所謂“算術平均數”。讓我們只管把它扔到一邊吧。
1920年代至今,股市的複利年平均回報率大約是9%左右,這倒看似是個事實,但之下隱藏巨大的謊言。這數字包含了通貨膨脹造成的虛假利潤,以及顯然不可能重覆的股票升值帶來的一次性利得。
那麼,最終結論呢?最誠實的法應該是,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再加上大約1%到2%的凈股息收益率,這就是股票能夠帶給我們的回報。當然,由於股票回購的緣故,凈股息收益率也有一點爭議,但是整體而言,股票的年平均回報率應該是4%左右——這還得運氣好。
2. 大量資金在股市外作壁上觀,等待入場機會。
這應該是你非常熟悉的法了,股市黃牛黨們總是在不斷重覆。
可事實是,根本沒有什麼資金在場外等。沒有,一點都沒有,零。要弄清楚這一點,其實是很容易的事情。每一次某甲在買進股票,在交易另外一端,都必然有某乙在賣出。
這是最基本的邏輯。
你有100美元的“場外資金”,你想要讓其派上用場,於是從我手裏買了100美元的股票。結果是什麼?交易前,你有100美元“場外資金”,我有100美元股票,而交易之后,你有100沒美元股票,我有100美元“場外資金”。就這麼簡單。
3. 經濟增長會支持股市。
當初經濟陷於停滯的時候,股市的吹鼓手對大家,這是好事,因為這意味利率將繼續保持低水平,后者是股價的利好因素。
現在,經濟似乎是在復甦了,他們又對大家,這對股市還是好事。
股市的運氣怎麼那麼好,經濟怎樣都對它有利?問題的關鍵其實在於,經濟增長與股市回報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是的,我不是開玩笑。
比如,從1968年到1982年,哪怕是扣除掉通貨膨脹的因素,美國經濟這段期間內也增長了50%之多,而同期之內,同樣扣除掉通貨膨脹,股市投資者其實是賠錢了——這還沒有算上各種相關稅負和交易費用呢。
再有,今天的日本經濟規模比1989年增大了整整三分之一,但是如果有人1989年時投資了日經225指數,到現在恐怕眼淚都早已經哭干了。
事實上,研究顯示,如果一定要經濟和股市之間有什麼關係的話,也和我們想象的相反——增長最快速的經濟往往會造就更低,而不是更高的股市回報。
美國股市最近幾年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因於聯儲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對短期借貸成本的極力打壓。如果經濟抬頭,借貸成本必然上揚。大家自己做點簡單的算術吧。
4. 你不可能超越基準。
這已經成為一句新的口頭語,甚至一種新的信仰。理財專家們會告訴你,市場在確定股價方面是如此“效率充分”,因此如果你不肯冒相對更大的風險的話,是不可能超越如標準普爾500指數之類的任何基準的。
可是,真的不見得。
許多研究都顯示,只要你能夠單純投資“價值型”股票,即相對於凈資或者股息之類基準面因素,價格顯得低廉的股票,長期而言,你就可以超越基準指數。此外,如果你選擇投資“高品質”股票,或者波動較弱的股票,你超越基準的可能性也會大增。
人們忘記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即那些基準指數本身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它們往往嚴重傾向於最受大歡迎的股票,以及那些市值最高的股票。因此,如果你投資一支指數基金,就意味你的多數資金其實是流向了少數股票。其實,我們只要隨機選取股票,平均分配投資,都可能獲得好過指數的回報。
5. 美國企業資負債表非常理想。
真的嗎?可是聯儲告訴我們,美國非金融企業目前的債務水平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9萬6000億美元,相當於新千年開始時的兩倍,單單過去五年當中就增長了27%,約2萬1000億美元。還有今年迄今為止,連周末都算上,美國非金融企業日均舉債近100億美元。
當然,債務增加的同時,資可能也在增長。事實上,有些企業確實掌握大量的凈現金——主要是在海外,出於避稅的考慮。可是,整體來,根據聯儲的數據,非金融機構目前背負的債務負擔已經相當於他們凈資的大約50%,這一比例史上最高。
知道1950年代的債務資比嗎?答案是大約21%。
6.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家庭已經重建了自己的資負債表。
好吧,不能他們什麼都沒做。事實是,2008年年初至今,美國家庭的總債務減少了……6%。
唉,還應該指出的是,債務的減少主要原因還不是人們償還了債務,而是不少債務被減記了。這有限的降幅大部分都是來自抵押貸款違約,或者房屋賠本出售、信用卡債務違約及個人破等。
更加應該明的還有一點,在過去兩年當中,家庭債務其實是增加額了。在一些人確實擺脫了一些債務負擔時,另外一些人(或者乾脆就是他們自己)卻開始更多地借別的債務了。十年前,美國人舉債消費揮霍無度的時代,美國家庭總債務為10萬5000億美元,而現在……13萬2000億美元。
我們應該感謝世界杯提醒我們,我們都“知道”的事情不見得就真的靠譜。(子衿)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