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李克強指數”不靠譜?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0-30 16:23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10月30日下午消息,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由於外界普遍懷疑中國GDP數據的可靠性,近年來“李克強指數”被越來越多地用來衡量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但有外媒援引分析師的話,這一指數隻與重工業的表現有正相關性,目前已被嚴重濫用。


財經博客FT Alphaville 10月28日刊登的一篇文章,維基解密過去披露的信息顯示,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2007年時曾對到訪的美國駐華大使,中國的GDP數據人為加工的痕跡太重,並不可靠,為了準確觀察遼寧經濟運行的真實情況,他更關注另外三項替代性指標,它們分別是電力消耗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

文章,自從李克強的這番話被維基解密披露后,那些質疑中國GDP數據準確性的人便將這三項指標合稱為“李克強指數”,並越來越多地用這一“指數”來衡量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情況。但文章,研究諮詢公司龍洲經訊的兩位分析師近日撰文指出,“李克強指數”事實上已經被嚴重濫用了。他們,這一指數其實只與重工業的表現有正相關性,而它與其他經濟領域、特別是消費支出的關係則很弱。

這兩位分析師認為,人們不應忘記,李克強當年看重這三項替代性指標是有其非常獨特的具體環境的,2007年時的遼寧經濟確實很大程度上是受重工業推動,因此李克強當時看重這三項指標十分合理。但問題是,當年整個中國經濟對重工業的依賴程度要比遼寧輕得多,更不用現在了。

自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的整體結構已經發生了急劇改變,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占比目前已經超過了工業,在工業領域,消費品工業的占比也已超過重工業。因此,用反映在經濟中占比不斷下降的重工業的經濟指標來衡量整個中國經濟的情況是很不適當的。文章最后援引這兩位分析師的話,鑒於李克強本人的工作早已從掌管遼寧一省的經濟變為掌管整個中國的經濟,那些死抱“李克強指數”不放的人也該換換腦筋了。

李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是英國著名政經雜誌《經濟學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於評估中國GDP增長量的指標,源於李克強總理2007年任職遼寧省委書記時,喜歡通過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析當時遼寧省經濟狀況。該指數是三種經濟指標:工業用電量新增、鐵路貨運量新增和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的結合。自推出后,受到花旗銀行在內的多國際機構認可。

花旗編製李克強指數最終的目的是預測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的盈利。其邏輯基本上就用李克強指數來預測工業企業利潤的增長。然后用工業企業利潤的增長再來預測MSCI中國的盈利。(谷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