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逐步適應全球經濟成長“新平庸”時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通脹逐漸消失且增長放緩,令金融市場擔心,這可能進一步損害全球經濟。
金融市場大跌之前,其繁榮景象要超過經濟基本面所支持的程度,部分原因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FED)等央行向金融系統大量注資。
隨美聯儲確定將在本月底關閉資金閘門,投資者似乎開始清醒起來,認識到全球許多地區增長前景不佳,這也就是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稱之的“新平庸”。
但情況並非全無亮點。美國經濟前景並沒有驟然轉差。而油價自6月來大跌25%,應能讓企業和家庭資金充裕一些。
“美國的勢頭略有放緩,但我們預計增長率仍會遠高於趨勢水平。與此同時,油價下跌同時反映了供應和需求兩方面的因素,”高盛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稱。
“對於大型經濟體的消費者,其負擔應該會明顯減輕,抵消金融環境收緊以及全球經濟需求放緩所帶來的壓力。”
目前的主要擔憂是歐元區衰退和陷入通縮,以及中國經濟放緩的幅度。
當2007-09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時,中國所展現的韌性是關鍵希望之一。但這次情況可能不同。
中國將於周二公佈的第三季國內生總值(GDP),料同比增長7.2%,增速創逾五年最慢。
中國政府預計將在未來數月推出一系列經濟刺激舉措,不過多數分析師認為,中國將不會降息,除非形勢嚴重惡化。
**德國面臨壓力**
德國公佈一連串疲弱的經濟數據,表明該國第三季將陷入衰退,之前在第二季萎縮0.2%。
美國、歐元區、德國和法國將於周四公佈10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了解他們的經濟進入今年最后一季時的表現提供初步的信息。
雖然英國無法逃脫歐元區的拖累,但經濟狀況要好很多。英國周五將公佈第三季國內生總值(GDP)數據,預計增長率為0.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美國、20國集團(G20)和歐洲央行均向德國施壓,敦促其增加公共支出,以提振本國和歐元區其他成員國的經濟。
雖然德國政府是歐元區唯一有能力增加支出的政府,且外界均指望其能扭轉局勢,但德國政府仍堅持在2015年實現預算平衡。
相關的爭論無疑將在稍后舉行的歐盟峰會重燃。
法國和義大利要求給予達成債務目標的更多靈活性,為急需的經濟結構改革爭取時間,但歐盟可能會拒兩國2015年的預算案,最終還要為達成一項保留面的協議而討價還價。
德國和法國經濟部長已經要求本國的專家提出改革建議,以防止在經濟政策問題上爆發全面衝突。
他們寄希望於法國和義大利對經濟改革重新作出承諾,將服德國慷慨解囊,歐洲央行也能夠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下定決心採取量化寬鬆政策。
歐洲央行否認會在可預期的未來達成任何“重大妥協”,官員們承認,他們希望達成一項協議以便趕得上12月峰會,但無論達成什麼協議,可能都和要求相差甚遠。
“目前看來,明年不可避免地要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來購買主權債,”美國銀行美林經濟分析師Ruben Segura-Cayuela談及量化寬鬆政策時道。
“目前預測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經濟復甦疲弱,財政政策又沒有明顯放寬,通脹之低出乎歐洲央行預料,因此我們相信歐洲央行將不得不採取比現在更進一步的措施。”
歐元區最迫切的問題是希臘,該國的借款成本迅速上揚,遠遠高過能允許其退出紓困計劃並回歸市場自行籌資的水平。
而希臘總理薩馬拉斯堅稱,該國將繼續執行退出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紓困的計劃。(路透中文網)
(編譯/審校 王麗鑫/李爽/張荻/鄭茵/張濤)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