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戰役轉眼70年 歐美俄新舊敵友聚首 共度最漫長一天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子彈從機關槍口蜂擁而出,一群群士兵向前衝、一個接一個倒下,鮮血染紅了整片海岸......1944年6月6日「D-Day」,西方盟軍在諾曼底搶灘,反攻納粹德國佔領的法國,成為美蘇(俄)英3大盟國合作抗敵的高峰。諾曼底登陸將於本周五(6日)踏入70周年紀念日,德國深切悔罪,得到國際社會原諒,重新成為西方陣營一員;美歐與俄關係卻因烏克蘭危機陷入低谷。美、俄、英、法、德領袖將於6月6日出席諾曼底紀念活動,成為昔日戰勝國和戰敗國反省歷史的千載良機。
香港《文匯報》報導,德國陸軍元帥、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最具決定性的是登陸後24小時......對盟軍、對德國,這都是最漫長的一天。」的確,這短短24小時,對交戰雙方士兵是無了期的折磨,也是這24小時,正式宣告「第三帝國」氣數已盡,改寫歐洲日後漫長歲月裡的發展路向。
諾曼底戰役是西方盟軍和蘇聯合作的成果。蘇聯在東部戰線對抗德國,並於1942年斯大林格勒會戰重挫德軍,為兩年後盟軍攻打諾曼底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1年簽署《租借法案》,援助蘇聯大量軍備和物資,協助對方贏得衛國戰爭。英美亦答應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要求,開闢大西洋戰線。盟軍搶灘時的英勇行為令人敬佩。
轉眼70年,諾曼底戰場早成為歷史遺跡,當地陣亡德軍公墓,象徵法德仇怨漸消。可是,當年協同作戰的西方與蘇聯,在德國戰敗後反目成仇,即使冷戰結束,雙方關係也是波折重重。近一年來經過斯諾登事件、敘利亞和烏克蘭問題,西方和俄國關係惡化至冷戰結束以來最差。在歐美眼中,俄國彷彿成為另一個納粹德國,總統普京則是新希特勒。
70年間世界格局風雲變幻,俄國與納粹德國當然無法簡單地比較,唯一不變的,是大國之間對全球領導權和話語權之爭。
回顧諾曼底一役,美軍登陸奧馬哈海灘時遭遇德軍頑強抵抗,傷亡慘重。這些生命沒白白犧牲,他們的戰友不僅成功搶灘,更帶有美國勢力「登陸」歐洲的象徵意義。日後美國晉身超級大國、主宰冷戰和全球格局,這最初的道路,就是從奧馬哈海灘的槍林彈雨中、一具具屍體中踏出來的。在東部戰線,蘇聯在國家淪陷的邊緣重生,並反攻柏林,在未來半世紀與美國分庭抗禮。
二戰時西方盟軍和蘇聯的主要威脅是德國,當今卻面對全球範圍內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挑戰,例如天然資源短缺、經濟及金融安全、跨國犯罪、恐怖主義、武器擴散及非法移民等等,每方面都是嚴峻的「戰場」,每次國際合作都恍如一次小型的諾曼底登陸,所需要的是放下歧見、由衷合作。
在6月6日,英國首相卡梅倫、美國總統歐巴馬、法國總統歐蘭德、德國總理默克爾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及其他二戰參戰國領袖,將聚首諾曼底,出席紀念活動。這也是烏克蘭危機後,西方元首第一次與普京碰面,是彼此緩和緊張關係的良機。
世人不需要再目睹一次慘烈的登陸戰,但需要這種同仇敵愾的精神,不是用來劃分小圈子或製造另一場戰爭,而是克服各式各樣的全球挑戰。這也許是諾曼底亡魂最希望看到、但沒機會看到的未來。 (接下頁)
[NT:PAGE=$]
諾曼底登陸標誌著盟軍在歐洲戰場勝利的開端,不過這次作戰並非一場單純的戰役,而是由無數戰略制訂和運氣配合,才能成功的超大規模行動。整個行動無論是登陸地點、派遣部隊和行軍路線都經過多年精密部署,其中最關鍵的,莫過於一連串封鎖德軍主力的疑兵之計。
在登陸諾曼底前,盟軍多次登陸戰都是以失敗收場,例如1942年迪耶普戰役造成英軍損失4000人,美軍也在1943年的太平洋塔拉瓦戰役吃盡苦頭,因此盟軍司令部不敢小覷登陸諾曼底的難度。
德軍在1942年夏天開始,在西線構建北起丹麥、南迄法西邊境的「大西洋壁壘」,經過陸軍元帥隆美爾策劃,在西線沿岸所有盟軍可能登陸點修建各種碉堡和炮台,還布滿大量地雷及對付坦克裝甲車的障礙物。
針對德軍防線固若金湯,盟軍採取分散敵方兵力的策略,透過散布假情報,令德軍誤以為虛構的「美國第1集團軍」和「英國第4軍團」將進軍挪威和離英國本土最近的加來港口。這成功牽制了德軍最強的第15軍和在挪威的13個師的行動,只留下規模較小但戰力依然強橫的第7軍駐守諾曼底。
至於選擇諾曼底,原因是當地沙灘風浪較小,且附近兩大港口瑟堡及勒阿弗爾均可透過陸上進攻奪取,能確保登陸後的補給線。盟軍在登陸前也派出大量轟炸機掃蕩德軍沿岸據點,減少登陸部隊所受威脅。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周詳策劃還得有天時的配合。登陸前一日,諾曼底地區天氣轉差,令德軍放鬆戒備,隆美爾由前線回國慶祝妻子50歲生日,其他將領也在參觀軍演,其中駐守登陸點附近的第21裝甲師師長更跑到巴黎會情婦。結果當盟軍發動進攻時,守軍被殺個措手不及。
為迎接諾曼底登陸70周年,法國政府安排大量節目,盟軍5大登陸點會以各自方式紀念這項重要戰事。當年參與諾曼底空降作戰的道格拉斯C-47運輸機「Whiskey 7」,應法國政府邀請重返舊地參與紀念活動。
「重返諾曼底」主席瓦伊塔爾指出,目前全球仍處於可飛行狀態的C-47所餘無幾,這架飛機預定會與其他C-47在法國匯合,進行空降表演。據悉飛機將經由拉布拉多、格陵蘭、冰島、蘇格蘭和德國飛往法國,預料每節旅程需時5至7個小時。
當地官員預料今夏將會有數十萬遊客前來諾曼底參觀。與往年不同,今年儀式舉行地點將由鄰近美軍登陸點奧馬哈灘的濱海科勒維爾諾曼底美軍紀念墓園,移師到英國登陸點寶劍海灘旁的烏伊斯特勒昂。
雖然一般民眾無法參與官式活動,但在紀念日前後一周內,諾曼底各處將有多項公眾紀念活動,其中最值得觀賞的是5日傍晚舉行的大型煙花匯演,在24個沿岸城鎮可清楚看到。7日傍晚在奧馬哈海灘有大型集體野餐晚會。為紀念在登陸作戰中傷亡慘重的盟軍傘兵部隊,當局將於4日至8日間,在飛馬橋等空降部隊陸點舉行大型跳傘活動。
法國士兵戈蒂埃當年捨命在諾曼底搶灘時,相信無法預料70年後的今天,會與戰場上的敵方、德軍士兵伯爾納成為鄰居兼好友。兩人不約而同在諾曼底烏伊斯特勒昂鎮定居,他們的故事2010年更被編製成書,名為《敵人與兄弟》。
現年91歲的戈蒂埃對當年依然記憶猶新,無論是檢查機關槍、彈匣和手榴彈,不斷在頭上飛過的德軍子彈,還是口袋中那張稍稍浸濕的妻子照片。戈蒂埃稱當時長官告訴他們,此行很可能「十死無生」。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消息迅速傳開,駐守布列塔尼的伯爾納跟隨所屬部隊,步行350公里前往支援,但最終不敵盟軍,節節敗退,最後更被加拿大軍隊俘虜。經過3年在戰俘營勞役後,伯爾納重返諾曼底定居,並娶了當地一名女子為妻,於1956年入籍法國。
戈蒂埃退休後移居烏伊斯特勒昂,在鎮上一間餐廳巧遇現年88歲的伯爾納,並自此成為情同手足的好友。兩人前年一同慶祝聖誕節,亦將一起參與諾曼底登陸70周年紀念活動。談到當年戰爭,兩人都衷心稱不願見到慘劇重演。戈蒂埃說:「年輕人必須清楚知道這些事情,絕不可讓它重演,必須時刻警惕。」 (接下頁)
[NT:PAGE=$]
諾曼底登陸時序
1940年5月︰納粹德軍大舉入侵法國並於6月攻陷巴黎,美軍亦於1941年底向軸心國宣戰。
1943年11月︰希特勒獲悉盟軍登陸歐洲的計劃,遂命隆美爾將軍於法國西北沿岸指揮修築碉堡及布置地雷陣,建立長達2,400英里的防線-「大西洋壁壘」。
1944年1月︰盟軍決定在諾曼底登陸後, 任命美軍將領艾森豪威爾指揮「霸王行動」,藉偽造無線電及雷達訊號,佯裝在法國加來登陸,擾亂德軍布防。
1944年6月5日︰艾森豪威爾原打算這天在諾曼底登陸,但由於當日天氣不佳,令登陸行動推遲24小時。
1944年6月6日︰早上6時30分,數千名傘兵及滑翔機部隊搶灘登陸。
■15.6萬名盟軍在諾曼底5個海灘大規模登陸,其間英軍及加拿大軍僅遇微弱抵抗,但美軍於奧馬哈海灘遇德軍頑強防禦,逾2,000名美軍傷亡。
■當時隆美爾沒在前線指揮作戰,導致作戰指令混亂,希特勒以為盟軍只是佯攻諾曼底,沒抽調附近4個坦克預備師協防。
■盟軍在強大海空軍支援下建立多個橋頭堡,奪取諾曼底控制權,此役盟軍共4000人陣亡。
1944年8月︰盟軍解放法國巴黎,為翌年攻入德國柏林奠下基礎。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