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香港投行消逝歷史洪流 中國須發展跨國投行抵抗歐美

鉅亨網新聞中心


編者按:投資銀行家溫天納撰文指出,不少朋友問,既然中國在金融改革的道路上,需要建立自己的投資銀行,肯定會以中資為主,那么港資,甚至是臺資是否已經完成歷史任務?只能夠等待著合並或萎縮的前景?筆者認為,收購兼並是企業正常發展的道路,在工作上,自己也促成了不少的大小並購案例,無可置疑,這也是企業突圍的重要發展規則,大家必須以正面態度面對。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供學術界和理論界參考。

在大中華市場當中,內地、台灣和香港金融機構一直走著不一樣的國際化道路。筆者作為第一批參與中國企業境外融資的投資銀行家,屈指一算在投資銀行工作也超過21年了,視線也一直沒有離開過這行業。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港資投資銀行在1997年亞太金融風暴前一直遙遙領先,臺資投資銀行在亞太金融風暴后一度突圍而出,而近十年內地資本投資銀行的發展更是盡領風騷。


在2006年年底,內地《證券時報》刊登年結專題,刊登了筆者的專訪,文章標題為「溫天納:樂見中資投行崛起」,首次談到投行國際化之路。在加盟組建中資投行后,筆者在內地不同場合,也曾多次提及,建設中國須發展自己的跨國投資銀行之重要性,其后2007年《第一財經日報》、2010年《上海證券報》等內地財經媒體更多次以此為題,刊登過筆者的全頁專訪。

港投行消逝歷史洪流

不少朋友問,既然中國在金融改革的道路上,需要建立自己的投資銀行,肯定會以中資為主,那么港資,甚至是臺資是否已經完成歷史任務?只能夠等待著合並或萎縮的前景?筆者認為,收購兼並是企業正常發展的道路,在工作上,自己也促成了不少的大小並購案例,無可置疑,這也是企業突圍的重要發展規則,大家必須以正面態度面對。

1997年前港為英國殖民地,也是當時港資投資銀行的盛世。不過,非常遺憾,香港作為環球金融中心,在歷史的洪流中依然沒法長期支撐著一家港資投行的存在,實屬遺憾。上世紀80年代初,一度是香港投行券商發展的拐點,金融市場的傳奇人物 — 已故馮景禧先生在市場中獨領風騷,更透過互換股權,成為當時「美林證券」的最大個人股東,更盛傳他將收購這家美資大行。70年代的香港,外資的投行尚未登陸,稍具規模的券商也欠奉,業務差不多完全集中在當時的華資經紀上,可謂叱咤風云一時,可惜好景不常。后來80至90年代雖然也曾出現過獨當一面的本地投資銀行,可惜未能逃出亞太金融海嘯的魔掌,大部分已經被收購,港資投資銀行一是消逝於歷史的洪流中,一是進行精品化,以作發展。

臺投行國際化未停過

臺資投資銀行又如何?在亞太金融風暴后,臺資一度在港冒起,壟斷香港的創業板以及中小型企業融資市場,可惜大部分未能成功轉型,在大型企業與國企冒起的香港資本市場,臺資未能再上一層樓分一杯羹。不過,細看臺資投行的發展,國際化之道路並無停頓,當地大型券商集團近年來積極整合區域內資源,默默地建構兩岸三地跨區域、跨商品的全方位金融服務。部分在港也屬於重要的股票經紀行及期貨期權經紀行,除了本港市場的金融商品,部分也走進內地市場,上海及深圳交易所的b股交易席次,甚至在東南亞市場也占據一席位,發展前景與潛質遠較港資理想。若天時地利人和能再配合,在兩岸獨特的關係下,不難在大中華市場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

到了2014年,在港的中資投行已經百花齊放,有券商系的,有銀行系的,也有資產管理系,甚至是保險(放心保)與其他相關金融系的,但是當我們說能獨當一面的,看似還是以外資投行為主。

目前,內地金融市場還在進行結構性改革,新股有待重啟,一系列的金融創新也在議程上。但是在更遙遠的未來,金融市場持續發展的重點,在於爭奪國際資源。中國的資本市場要想走得更遠,必須發展自己的跨國投資銀行。談到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展望,只可惜金融危機結束得太快,中資投行還沒來得及發展與壯大。

2014年券商創新大會早前在北京召開,會議前的一晚《關於進一步推進證券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的意見》也正式落實,從三個方面明確了今年的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包括建設現代投資(000900,股吧)銀行、支援業務產品創新、推進監管轉型等。這是繼新「國九條」出臺后,證監會落實相關規定的首個舉措。

中資投行迄今百花齊放

《意見》中涉及的推動資產管理業務發展、支援開展固定收益、支援融資類業務創新、穩妥開展衍生品業務、支援自主創設私募產品、實施業務牌照管理等細則均為券商創新業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同時,深化審批改革放寬證券經營機構準入條件也將讓更多的民營資本、專業人員等各類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出資設立證券經營機構,促成券商行業的優勝劣汰。

今年的券商大會,在內地券商界眼中最關注的創新范疇還包括:互聯網證券及賬戶建設;放寬業務準入實施牌照管理;產品創新等

內地投資銀行目前尚在發展的道路上,回頭再看港的證券市場,以往在ipo集資額上曾經連續多年取得全球第一的好成績,但是這個「第一」還是太過依賴歐美外資投行了。目前來看,外資投行在投行領域的壟斷性還是很高的,當前在全球資本市場集資的ipo大多數仍是通過美資投資銀行進行,他們的市場份額是非常高的,嚴格來說,港證券市場是一個依附歐美的衍生市場。

雖然,早前的金融危機曾改變香港投行業的格局。在港的ipo活動中,基本已經看不到外資投行獨攬全域的情況。在新股的保薦承銷方面,通常是以「中資加外資」組合的方式進行。除了新上市企業以內地的為主外,主要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一些國際性大投行的倒閉,使得上市企業及投資者對外資投行的迷信短暫的消除了,給中資投行帶來了發展機遇。一個朝代的結束才會有另一個朝代的開始,不洗牌的話哪里有新的發展機會。

外資投行仍壟斷巿場

有朋友說,資本市場是美國人的遊戲。經過一輪的洗牌之后,市場雖有變化,外資大投行的份額看似慢慢縮減,中資券商在市場中逐漸發展、壯大。但是在未來的投資銀行業,外資主導的方向可能在一時之間難以改變。

中資投資銀行想占據香港投行市場的一極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港證券市場要想擺脫對歐美的依附,走獨立之路,內地的資本市場要想走得更遠,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跨國投資銀行。

產品和全球網絡,是投資銀行業最關鍵的競爭力。有產品才可以留住客戶,有一個全球的營銷網絡才可以把產品賣給全世界的客戶,所以這兩方面很重要。

但是,目前來看,中資投資銀行在這兩個方面都是比較欠缺的。首先,大型的環球融資項目,從來沒有出現過由單一的一家中資投資銀行來完成的,這反映出內地企業在境外融資時,不敢把整個項目都交給中資投資銀行來做。這其中的原因是中資金融機構缺乏一個全球的營銷網絡,在國際配售時,無法把產品有效率地營銷到全世界,尤其是渠道上並不完全暢通,還是需要找外資投資銀行合作。

另外,從金融產品來講,在風險可以控制的情況下,盡量要往多元化發展,要不然市場趨勢轉變的話,如果只有單一產品賣,盈利很容易受到影響。

以往,不少中資券商在發展上都招聘以前在外資投行工作過、經驗豐富的人才。也有中資券商,直接通過並購,全盤接收被收購企業的營銷網絡、產品及相關人才,迅速進入這個市場。不過,無論以哪一種方式,在內地成功完成金融改革前,看似也暫難以撼動外資投行主導地位。(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