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中國“舌尖威脅論” 替美國鳴冤叫屈是冤枉中國
鉅亨網新聞中心
舌尖上的中國
編者按: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指出,大家不應該僅僅盯著中國巨大的食物消費和進口的總量,而忽略了中國乃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有著超過13億人口。即便時至今日,中國仍有10%的人沒有足夠的食物,處於饑餓之中,雖然這一數量已經在過去20年間減少了1億。因此,中國的確需要從阿拉伯之春中汲取教訓,繼續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絲毫不能動搖,同時應該注重減少浪費和提倡適度消費。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供學術界和理論界參考。
吳迪先生在《聯合早報》發表了“舌尖上的中國讓全世界都很緊張”一文,主旨大致可以概括為,中國的糧食消費量和進口量巨大,對於世界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並有可能會淪為“中國威脅論”的又一新口實。
雖然筆者贊同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是一個在全球范圍內都極其嚴肅和嚴峻、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議題,但是對於吳先生文中的部分觀點卻不敢茍同。
首先,吳先生替“埃及這樣的窮國”打抱不平,有點錯怪中國了。吳先生表示,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很多時候中國人吃飽了、吃好了,往往意味著他們(中低收入國家的人)就要挨餓了,中國人吃的問題影響到了像埃及這樣處在經濟地位下游的國家。
埃及遭遇阿拉伯之春,導火索雖然可以歸咎於其國內糧食漲價,民不聊生,但是罪魁禍首絕不是中國。近年來,大部分歷史上曾經自給自足的阿拉伯國家,卻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問題,根本原因是其人口增加、自然災害,加之動盪的政局和失敗的農業及糧食產業政策。位於尼羅河下游沖積平原的埃及,曾是人類農業文明的標桿和世界大糧倉,近年卻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即便今日,埃及的糧食自給率仍徘徊在50%左右的低水平。
從一定意義上講,埃及甚至應該從中國的農業實踐中,認真反思自身過度依賴進口的糧食政策。中國不得不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占22%的人口,因此中國長期以來堅持18億畝耕地紅線,和糧食自給自足的基本國策。中國近年來增加糧食進口,並非意味著已經放棄了此項國策。中國的糧食進口總量雖大,但占國內產量的比率卻並非很高。去年,作為“口糧”的小麥和大米進口比重不足2.6%。中國農業部官員重申,中國未來的小麥、大米、玉米三谷物自給率仍應保持在95%以上。
其次,吳先生替“美國這樣的富國”鳴冤叫屈,絕對冤枉中國了。吳先生表示,當美國人民喝著啤酒卻買不起下酒的燒烤牛肉時,想到饞嘴的中國人搶走了他們的牛肉資源,會是什么心情?美國人民可能早晚會為了牛肉問題和中國打起來。
一向標榜崇尚自由與開放的美國人,果真因為中國在國際自由貿易中多買了點牛肉就翻臉的話,這只能說明美國一貫的虛偽與霸道。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與出口國,國內農產品(000061,股吧)大量過剩,因此一直鼓勵以中國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大量進口其各類農產品,甚至包括轉基因作物。美國一直不遺余力地在全球農業領域推行“新自由主義”,並曾費盡心機地迫使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開放農產品市場,如今中國實際上也早已成為美國糧食的第一大進口國。中國人尚且沒有去質疑美國如此積極地成為中國“糧倉”是否有何不軌圖謀,美國有什么理由倒打一耙?
再說了,中國人果真吃太多牛肉了嗎?去年,美國人均牛肉消耗量是55磅,中國僅為約10磅(約4至5公斤),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0%。此外,美國人均肉類消耗量近年雖有所減少,但仍高居世界第二位,達每年235磅,近乎中國(120磅)的兩倍。去年,中國人均奶類消費量則只有32.4公斤,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美國在2009年就高達113.3公斤。顯而易見,更急需繼續減肥的可能正是美國人,而非中國人。
其實,大家不應該僅僅盯著中國巨大的食物消費和進口的總量,而忽略了中國乃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有著超過13億人口。即便時至今日,中國仍有10%的人沒有足夠的食物,處於饑餓之中,雖然這一數量已經在過去20年間減少了1億。因此,中國的確需要從阿拉伯之春中汲取教訓,繼續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絲毫不能動搖,同時應該注重減少浪費和提倡適度消費。事實上,《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已經主動將中國未來人均肉類消費量目標,定在目前水平的一半而已。
總而言之,危言聳聽地鼓吹“富起來的中國人真是太可怕了”,未免有“惟恐天下不亂”之嫌疑。因為事實可能恰恰相反,如果總人口超過50多個朝鮮的中國,因為貧窮吃不飽而造成社會動盪,那才真是對全世界最大的威脅!(作者是旅居新加坡的中國籍投資分析師,文章來源:聯合早報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