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風”勁吹 可穿戴行業急躁前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3-18 08:37
每經記者 張業軍 發自廣州
可穿戴設備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已形成了消費電子領域的一股新潮流。在巨大商機的引誘下,已略顯疲相的山寨廠商們聞風而動。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0年可穿戴設備概念剛興起時,進入這一領域的山寨廠商屈指可數,到了2012年,深圳華強北商城的智能手錶山寨廠商已有近20家,而在2013年,有名可查的山寨廠商已近百家。
據美國信息諮詢HIS發布的穿戴式科技白皮書預計,2016年可穿戴式設備將達到3900萬~1.7億部的出貨量。業內多家市場調查機構的研判結果也展示了這一市場的誘人前景。由此迅速引發了“山寨復興”之勢。
然而,因可穿戴品與手機品差異性較大,山寨廠商供應鏈不成熟,品“殘缺不堪”所引發的問題,也致使可穿戴品成了時下的投訴熱點之一。
可穿戴版的“小米試驗”
“坑爹的手錶,再也不買了。”廣州某酒店的職員王偉(化名)在微信朋友圈裏訴苦,聲稱原本應在2013年11月11日發貨的土曼手錶,春節過后才拿到貨,且質量與描述嚴重不符。
據王偉介紹,土曼在只有設計圖,尚未明確品的技術可行性和成本的情況下,就在微信圈進行預訂,提前數月預收貨款,后續的設計、生根本沒譜,自2013年9月22日下單,到官方所稱的“已經定於2013年11月11日發布T-Watch工程機”,許多用戶的品至今沒有到位。
據記者了解,2013年8月,由硬件極客汪偉創辦的土曼科技開始對外宣傳智能手錶T-Watch,並按照小米手機的營銷模式--網上預訂進行自我營銷。在正式開始預定前,公司通過微信及各種社交平台宣傳其品的獨到設計與性能,一度形成了號稱十萬量級的粉絲群體。
然而,自訂購開始后,土曼科技卻一再出現了拖延發貨的情況,並在首批發貨的品中,將工程樣品發給買家,品也未達到宣傳中所描述的工藝與性能。
針對上述情況,土曼科技市場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可穿戴設備品的生過程較難控制,80%品都出現了這種狀況。我們目前已經努力解決了上述問題,並在春節后開始大量發貨,並會對之前的客戶進行補償。”
至於出現實到的品與樣機不符等情況,對方並未做進一步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在時下火熱的可穿戴行業,類似土曼手錶的事件並非孤例,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由於許多山寨品廠商的進入,市面上很多可穿戴設備正引發新一輪的消費投訴潮。
山寨品來勢洶洶
在可穿戴設備市場上,各大佬正躍躍欲試,除備受關注的谷歌眼鏡外,跟隨者絡繹不。索尼的智能手錶於2013年4月份在中國上市,盛大果電子的智能手錶、深圳映趣科技inwatch在同年6月發布。許多廠商認為,可穿戴式設備將是智能手機后的下一波“硬件端”創新浪潮。
美國信息諮詢HIS發布了一份穿戴式科技白皮書,該公司預計2016年可穿戴式設備將達到3900萬~1.7億部的出貨量。
面對如此可觀的市場前景,山寨廠商也磨刀霍霍。深圳映趣科技CEO王小彬透露,以智能手機為例,品牌廠商為數並不多,但山寨廠商卻可以在深圳找到上千家。目前這些山寨廠商對可穿戴式設備的硬件解決方案已經有所准備,只要大牌廠商進入市場他們就會進行山寨。
按照IHS的白皮書所述,可穿戴式設備應當具備最重要的兩個特點:一是可長期穿戴,二是智能化。換句話,可穿戴式設備必須是延續性地穿戴在人體上,並能夠帶來增強用戶體驗的效果。這種設備需要有先進的電路系統,無線聯網並且起碼具有一個低水平的獨立處理能力。
來自深圳某消費電子研究機構的吳先生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可穿戴設備行業是 “雷聲大,雨點小”,真正做出能用品的沒幾家。
吳先生透露,深圳今年新進入智能穿戴的廠商,保守估計大約有250家。“預計在今年4月份,活躍在深圳華強北的山寨廠商,會推出100多款智能手錶,這東西很容易設計出來,倒是生反而還不太好辦。”
在淘寶網搜索可穿戴,結果呈現1900余條不重覆商家,搜索智能手錶,返回結果8500余條,這些手錶多數整合了所有智能手錶的標準配置,能打電話、可以聊QQ,配有藍芽、音樂播放等功能,價格卻不過幾百元。記者在淘寶網看到,某款售價185元的智能手錶,交易200多單,近期評價已經超過1300條。
記者注意到,這些智能手錶的賣家多數來自深圳,其所銷售的手錶雖然打原裝正品字樣,但多數均為不知名小品牌。
可穿戴品的山寨隱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走訪廣州崗頂數碼街時發現,一些店家銷售的智能手錶,看起來都和普通手錶無異,不過錶盤可變成手機案頭,有通話、短信等各種功能。但是,這些智能手錶操作起來較困難,觸摸屏要連按多次才會起反應,撥通一個號碼花近一分鐘的時間。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錶不過是將手機做成了手錶的外形而已 ,成本低,使用性能並不穩定可靠。”上述吳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三無智能手錶,都是一些小工廠或者小作坊生出來的,其成本不足百元,質量無法保障。
據了解,在深圳,目前山寨廠商進入手環、手錶的最多,生藍芽防丟器的也較多,但這些其實是老套的品,比如防丟器就是一個GPS改頭換面,一些是以前沒有做起來的品再次設計生,很多進入者是原先手機廠商裏的方案設計商。
“進入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山寨廠商,大部分都是做硬件出身的,他們不做整機,不做品牌,至於售后根本不管。”吳先生介紹,一些方案商的模式就是,搞一台設備的方案,然后出售給一些集團公司去做,很多品不到100元就做出來,還談什麼用戶體驗。
而除了在手錶、手環領域,這種山寨現象成為品質量隱患,在一些健康品領域,更多品質量問題導致市場混亂。
艾媒CEO張毅表示,一些商家抓住消費者的好奇心理,搶先推出低劣品,這些品其實沒有任何創新,並且極容易出現售后問題。此外,“現在一部分流行的可穿戴設備,有個普遍的功能,叫計步器,但其實80%的計步器是不准的。而至於測試血壓、血糖等人體生物化學指標的功能,几乎大部分品的功能根本就不行,數據完全不准確。”
有業內人士指出,可穿戴行業的前景藍圖得到公認,但正規的生態鏈還未形成之際,中國市場上的山寨風卻已先行而動,勢必會對這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