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瓦解美日同盟 美國面臨在中日間站隊的難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編者按: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認為,從理論上說,中美關係是一對結構關係,是全球事務的結構。中美必須合作,不合作,國際關係的架構就會弱化。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是不能輕易犧牲掉和中國的關係。(也就是這個原因,中國很多人相信美國不會為了日本而犧牲中國,另一些人甚至認為美國會站在中國這一邊,而犧牲日本。)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供理論界學術研究與參考。
日本自民黨安倍上臺執政后,中日關係一路惡化,升級至今,令很多人開始擔憂中日兩國間戰爭的可能性問題。但中日之間的關係,並不僅僅是簡單的雙邊關係問題,而是牽涉到中、美、日三大國之間的關係。美國之所以成為一個主導因素的主要原因,就是存在著美日同盟。因此,無論是中國、日本這兩個當事國都在積極考量美國因素,其他所有國家也在考量美國因素。這是具有很大理性的,因為美國的立場和行為,會對中日關係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對中國來說,盡管美日同盟並不是說美、日兩國是一體的,但如果不能對美日同盟有正確的理解,就會犯重大的戰略錯誤。實際上,現在人們對中日關係的很多方面都看不清楚,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從美日關係的角度來看中日關係,就會看得比較清楚一些。在美日關係中,美國面臨著一種困局,我們暫且把此稱為美國的“日本困境”。從“日本困境”中,人們至少可以了解美國在中日關係上的矛盾態度,及其各種可能的戰略和限度。
美國的“日本困境”來自美日同盟。美日同盟是冷戰的產物,同時也使得東亞的冷戰局面,並沒有因為冷戰的終結而結束。在世界范圍內的后冷戰時代,東亞冷戰局面仍然在延伸。
二戰后,美國占領日本。但和美國(及其盟國)對德國的政策全然不同,美國並沒有清算日本的戰爭債,清理日本的戰爭遺產。當時的美國面臨著道德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選擇。從道德上說,美國應當清算日本的侵略戰爭,就像清算納粹德國一樣。不過,在道德和意識形態之間,美國選擇了后者,那就是要通過保護日本的方式,來遏制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陣營的擴張。等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美國更是把日美同盟視為遏制中國的有效手段。(這種情況只有等到中國和蘇聯分裂之后、美國面臨與蘇聯的競爭的時候,才得到改變。)
除了人們所看到的審判戰犯以外,美國幾乎沒有動搖日本戰前的權力和社會架構。美國保留了日本最重要的天皇制度。日本的軍國主義戰爭是以天皇的名義發動的,既然戰后天皇沒有受到追究,也表明沒有人對戰爭負責。審判了一些戰犯,而沒有改變產生戰爭的制度,給了以右派為代表的軍國主義保留了巨大的政治制度空間。實際上,在保護天皇制度的條件下,很多戰犯或者近於戰犯的重要政治人物日后重返政壇。德國清算了納粹和納粹制度,而日本則沒有。
美國沒清理日本戰爭史觀
同樣重要的是,美國為了對付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從來就沒有清理過日本的戰爭歷史觀。在六、七十年代,日本一些左派社會團體、知識分子甚至政治人物對日本的戰爭歷史有所反思,但從來就不是主流。日本的右派政治人物的戰爭歷史觀從來就沒有清算過,不僅沒有得到清算,反而以各種形式得到延生。日本右派的戰爭歷史觀就是:對日本來說,太平洋(601099,股吧)戰爭是一場日本“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戰爭”,是一場正義的戰爭。[NT:PAGE=$]
在經濟上,為了對付共產主義陣營,美國也為日本提供了優越的經濟起飛和發展條件。在美國的有效核武保護下,日本能夠把所有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同屬西方陣營,日本獲得了美國和西方龐大的市場。日本在很短的時間里,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這又和德國不同。德國戰后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經濟發展問題。為了經濟發展,德國需要其他國家的市場。這種外在的經濟壓力,也促成德國政治人物和社會完全和過去的歷史決裂,和曾經是戰爭的受害者的其他國家處理好關係。日本則相反。美國庇護下的快速經濟發展,使得日本沒有任何外在的壓力和內在的動力,來和曾經受其害的亞洲鄰國進行和解。經濟的快速發展更促成了日本的驕傲,成為強國之后,日本更不用對其歷史負責了。
美國當然通過美日同盟也做了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在從日本那里獲取了大量的利益的同時,讓日本始終從屬於美國。從美國占領日本到現代,日本為美國已經付了數不清的賬單。並且,日本的政治人物非常了解美國這位利益主導的上司的特點,只要獲得了經濟利益,其他方面都好商量。因此也經常主動為這位上司輸送經濟利益。美國需要保證的唯一一點就是,日本不能挑戰美國的盟主地位。因此,在日本經濟走到強盛的時期,美國通過強迫日元升值的辦法,促成日本處於從屬的經濟地位。同時,日本始終沒有獨立的外交和戰略主動權。總而言之,美日同盟使得日本從來就不是一個全部主權國家。對這種狀況,不僅日本的左派不滿,日本的右派政治人物也極其不滿。因此,一有機會,他們總會出來爭取和美國的平等地位。實際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日本成為經濟強國之后,其右派人物開始挑戰美國,開始對美國“說不”。這一點美國人不是不知道。
中國崛起影響美日同盟
現在的情況又是如何呢?中國的崛起對美日同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是中國的崛起對美國的影響。日本的崛起在美日同盟之內,但中國的崛起在同盟之外,因此美國經常把中國視為其競爭者,甚至是潛在的敵人。同時,中國的崛起也對日本產生了影響,中國快速發展,而日本長期處於遲滯狀態,使得日本很多政治人物感覺到來自中國的“威脅”。正因為如此,日美同盟在蘇東共產主義解體之后又有了新的目標,那就是對付來自中國的“威脅”。
不過,問題並沒有那么簡單。中國的崛起盡管不是在美國的同盟之內,但是在同一個體系之內。和蘇聯不同,中國選擇加入現存世界體系。同時,中國的發展過程又是開放和全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美兩國之間形成了經濟上的高度互相依賴關係。在戰略層面,盡管表面上看分歧仍然很大甚至對立,但也在很多領域存在著互相依賴關係。也就是說,中美兩國需要在關鍵國際事務上互相支援;如果相反,誰也做不成事情。從理論上說,中美關係是一對結構關係,是全球事務的結構。中美必須合作,不合作,國際關係的架構就會弱化。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是不能輕易犧牲掉和中國的關係。(也就是這個原因,中國很多人相信美國不會為了日本而犧牲中國,另一些人甚至認為美國會站在中國這一邊,而犧牲日本。)
但同時,日美同盟也有效限制著美國的行為。日美同盟表示美國必須支援日本。同盟政治是冷戰的遺產。在冷戰結束后,美國不僅沒有調整其同盟政策,反而在不斷強化同盟政治,希望通過同盟政治永遠占據霸主地位。但美國在強化同盟、享受同盟所帶來的利益的同時,也負擔著同盟所帶來的巨大成本。同盟一旦受到其他國家的威脅,美國必須和同盟站在一起。如果美國不做此選擇,意味著同盟政治的解體,意味著其霸主地位的全面衰落。美日同盟更是這樣。美日同盟是美國亞太戰略的主柱。如果日本在面臨中國威脅的時候美國不介入,其在所有同盟中的聲譽、信用就會全面倒塌。那一天,會是美國霸權的終結。[NT:PAGE=$]
日本錯誤史觀損害美國利益
實際上,如果日本持德國那樣的態度,能夠正確面對歷史,能夠卸掉歷史的包袱,情況就會很不一樣。但不幸的是,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已經不用面對歷史。日本所做的剛好是反面,不僅不承認有歷史包袱,而且是想重回歷史的輝煌,把侵略戰爭視為是“正義的戰爭”。盡管日本國內戰后也有諸多歷史反思,但現在這種反思越來越變成了右派所說的“自虐史觀”。
日本不能面對歷史的態度不僅牽涉到中國,還牽涉到韓國和其他一些亞洲國家。在后冷戰時期,美國為了應付來自中國的“威脅”,要花大力氣來整合已經存在的美日同盟和美韓聯盟,希望這兩個聯盟一體化,形成一個美、日、韓聯盟。但日本的“正義戰爭歷史觀”破滅了這種可能性。在軍國主義問題上,中國和韓國同樣是受害國,具有共同的認同和利益。
再者,同樣因為日本,美國再一次在國際事務上面臨著道德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選擇。從意識形態上來看,美國和日本同屬民主。這部分日本可以得一些分。在美國國內,從民主的意識形態出發來支援日本的政治人物大有人在。歐洲也有類似的情況。當然,日本也在四處尋找民主盟友,來組成其自己的反中聯盟,就是安倍所說的“民主價值同盟”。這個概念是冷戰后美國人創造出來的,現在日本到處使用。日本要拉菲律賓、印度等民主國家站在其這一邊,就是這種努力的體現。
但問題是,因為日本是民主國家,就可以抹掉過去戰爭歷史嗎?日本是民主國家就能肯定日本的侵略戰爭嗎?很顯然,這是一個嚴肅的道德問題。如果美國毫無原則地支援日本,美國便會輸掉這場道德戰爭。
中日關係的惡化使得美國夾在中間。美國對中國不高興,但真實的理由不好說。因為中國的行為在促使日本更快地走向正常國家,而日本國家正常化對美國所能帶來的挑戰,遠遠大於對中國所帶來的挑戰。一旦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美國在亞洲的存在尤其是在日本的存在就沒有了理由。美國對日本不高興,但同樣是這一真實的理由也不好說。日本打著“反中”的旗號來迎合美國,這在一定程度上美國是容許的,因為美國也同樣擔憂著中國的崛起。但如果日本一旦過度使用同盟來追求國家正常化,必然最終從日美同盟中逃離出來,挑戰美國的霸權。
中國應當深刻意識到美國的這種“日本困局”,理性地制定自己的對日和對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戰略的機動性遠比美國大。中國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結盟政策,不用像美國那樣承擔聯盟的負擔。中國不結盟的選擇是有利於東亞和平的。歷史上看,結盟往往助長戰爭。很多人一直在比較目前的東亞局勢,和二戰之前的歐洲的相似性,但他們沒有看到最主要的不同,在二戰前,所有歐洲國家是結盟的。在結盟的情況下,一旦兩國之間交惡,與之結盟的國家都要選邊站。這種選擇加快了衝突的升級和戰爭的到來。現在的東亞,只有美國和日本的結盟,而中國沒有。這在客觀上不僅在延遲著衝突的到來,而且賦予中國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機動性來掌控局勢。只要中國具有足夠的理性,掌握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特點,就可以實現對日關係上達到斗爭和妥協的平衡,從而在保衛國家核心利益的前提條件下避免戰爭,實現和平,繼續崛起,成為真正的強國。(來源:聯合早報網,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