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經濟:觀察與諫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3-28 09:21


 

書名:《中國經濟:觀察與諫言》


作者:夏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夏斌對中國經濟金融戰略不懈思考的集大成之作。

身為高層智囊,夏斌教授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對中國經濟形勢與宏觀政策、經濟改革與結構調整、金融改革與發展戰略、全球治理與中國機會等問題洞若觀火,為高層制定國策提供了眾多富有價值的決策參考。

《中國經濟:觀察與建言》全面呈現其一以貫之的厚實研究和深刻洞見,有助於公眾看清楚處於改革、轉型、發展關鍵時刻的真實中國之大勢,同時也為中國如何避免陷阱、再續繁榮給出了自己的良方。

作者簡介

夏斌,現任國務院參事,當代經濟學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南開大學國家經濟戰略研究院院長。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評審組專家,「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銀行家》雜志編委會主任,上海、北京等多個省市政府特聘專家、顧問,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著名高校及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博士後流動站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並購公會首席經濟學家。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曾歷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證監會交易部主任、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政策研究室負責人、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司司長。

獲獎情況:

《中國貨幣供給理論的實證研究》、《中國科技貸款運行機制研究報告》論文,分別獲1990年中國金融學會首屆全國優秀金融論文一等獎、二等獎;

《貨幣供應量已不宜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中介目標》論文,獲2002年中國孫冶方經濟學獎。

經濟改革的命脈在哪里?

本文講這6個問題,也是6個觀點。

一、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做出准確、通俗的判斷,是穩定市場預期的重要前提

現在市場上對形勢的判斷比較混亂。就像毛澤東主席在20世紀20年代《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開頭所講,對農民運動形勢的分析,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好得很」和「糟得很」。現在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也是這樣,為什麼?

現在經濟領域里的新名詞、新概念太多,很多專家在論證、解釋概念,但是市場一點不領情,加上近

此文基於2015年9月16日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第67次內部研討會上發言內容整理;標題為編者所加。幾個月來資產價格信號混亂,改革措施的出台市場又等不及,總感覺有的改革怎麼還不出方案,引起市場上判斷的混亂,導致投資風險偏好進一步下降。特別是一些有錢想投資的人在猶豫。投資者的猶豫直接影響了預期。不穩定的預期對穩定增長增加了負面影響。

我認為,在形勢的判斷上,我們的用語、用詞一定要講究。所謂講究,不是要推新的概念,不需要花哨,而是要朴實、准確,要符合哲學上講的「質的規定性」。既然是對當下形勢要做出准確描述,這一描述就不應該包括過去模式的特征,也不應該包括對未來發展模式及其動能的刻畫和前景瞭望。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引導和穩定預期。

二、中國經濟仍然處於美國危機後持久深刻的結構調整時期

這是我在2011年向有關領導匯報時的判斷。從2011到2015年,因為改革滯後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我的判斷沒有變,也不需要變,我們也不應該回避「調整」兩個字。其實歷史上毛澤東、鄧小平、陳雲時期都不曾回避用「調整」這個字眼。

講調整,核心是講什麼?就是原來那套發展方式所支撐的制度、政策不行了,需要調整了。這一點,在黨中央國務院文件里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已講了很多。我們應該很准確地判斷出當前的形勢就是調整時期。進一步就要判斷,既然是調整,就要向國民講清楚,坦然承認調整意味着什麼?調整,意味着經濟增速要下來,意味着一些企業、地方政府平台要破產,實業的壓力可能會加大,當然服務業、互聯網新業態可能會彌補一點。但是從一般的經濟學原理講調整,就是速度要下來,破產企業數量要增加,失業要增加,經營實業壓力會增加,這是一般的市場邏輯。

調整,意味着一些風險會出來。市場上130多萬億的M2(廣義貨幣),GDP就60多萬億,曾經這麼多的貨幣供應,當速度下來時,風險自然會暴露。

我認為,在講問題的時候,同時應該很坦然地向國民講清楚,即使如此,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還是很高。當然所謂高,不是兩位數的增長,而是即使是6.5%或者是6%的速度增長,在大國經濟中也是絕對的高增長。在大國經濟體中間,我們跟美國、德國、日本、歐元區比,6.5%、6%是絕對的高增長。我們不能跟津巴布韋、柬埔寨等小國比。那沒有意義。

為什麼能絕對高增長?

第一,中國的增長潛力還仍很大。第二,改革開放幾十年積累了不少財富。政府應該向國民坦承,政府有信心幫助大家在調整中克服困難。政府應該承擔責任,即使砸鍋賣鐵,能不能在調整時期保證國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有基本的就業,系統性風險不爆發,只要守住就業和金融這兩條底線,再把問題和困難徹底向市場和國民講清楚,我想速度下來一些,大家是能夠接受的。

如果把調整方向、任務和目標向市場講清楚,如:怎麼調?調到哪里去?結構怎麼變?老百姓(603883,股吧)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怎麼樣?把這些問題都講清楚,其實本質上就是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如果這些問題講清楚了,同時大刀闊斧搞改革,配上及時的改革措施,我相信市場是聰明的,聰明的市場明白了短期的困難和長期的前景,預期肯定會比現在好,投資也會比現在多。

現在輿論是有的講好,有的講壞,一般的投資者看不懂,聽不懂,於是就慌了。我認為政府應該去把這些問題講得清清楚楚。

現在的問題是,市場出清太少,動作太小,對困難與問題又遮遮掩掩,不敢面對。而對金融系統的風險和地方政府的債務困境恰恰又認識不夠。20萬億債務判斷到底准不准?其實市場人士非常清楚。我在上海搞調研,一些資產管理公司告訴我,他們在對一些地方政府債務進行重組時,發現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過於樂觀了。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媒體、專家還在引導大家討論下行是在6%、6.5%還是7%,其實這對微觀企業並不重要。對此敏感的只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或者投機者,他們需要炒作概念,他們非常關心宏觀數據,比如說GDP有零點幾個百分點的變化,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PI(生產價格指數)有零點幾個百分點的變化,市場上專家馬上可以長篇大論,炒作概念了。大家仔細想一想,零點幾個百分點的變化跟你有關系嗎?有多大的關系?有多大的短期或中期的關系?當然可能各行各業不一樣。

往往是媒體、專家在不停地討論這些東西,恰恰使得企業和市場更加緊張,更不容易形成准確的市場預期。再加上有些改革措施不及時,部門間的信號不協調,耽誤了不少時間,所以有些工作很被動。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力很有強,我很看好。如果我們自己的決策不爭氣,用時間換空間的策略最終可能會被耽誤,工作會越來越被動。

三、調整有兩種方式,兩種可能性

所謂兩種方式,一種是單純被市場規則強行約束,被強制性調整,那就是經濟周期出現明顯變化,換一個詞就是出現經濟危機,縮減全社會的資產負債表,典型的是1929—1933年的美國大危機。一種是適應市場的邏輯,加上適當的政府有限干預的主動調整。我認為人類經濟史實際上是一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史,關鍵是看你怎麼認識、怎麼處理。當然,我這里講的是政府有限的干預,有節制的干預,我並不認同政府隨意地大規模干預。

然而,因為調整中經濟社會會出現政府和市場雙方都預料不到的事件,投資者往往在抽象理解調整必然性的同時,會因看到周圍大量的各種宏觀、微觀數據下行或者惡化,其信心會下降,投資調整就會過度,出現超調,進一步惡化增長預期。所以政府在調整中一定要把握好各種改革和調整政策、穩定增長之間的協調,要學會引導與加強市場的預期管理。

四、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調整內容是什麼?方向是什麼?工作重點是什麼?

我們可以回顧,中國經濟不協調、不可持續產生於美國危機前,暴露在美國危機後。這是我們要看到的最大的外部環境變化。怎麼調整?其實早已寫到黨和政府的文件中,就是改出口投資為主的模式轉為發展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的模式。因此,短期內擴大投資和鼓勵創新是絕對正確的,但是一定要看到,講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和任務時,是在講總量、講結構。講創新、講企業家精神,是在講長期增長的動力。而調整首先直接講的是總量經濟,是講總需求、總供給。消費占GDP比例的提高一定是中國結構調整最終完成的標志性成果,也一定是確保中國經濟今後穩定增長的根本性調整。

最近消費貢獻率的提高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出口與投資貢獻率的下降而得到的相對提高,我們近期的輿論每天都在尋找增長的新動能,但對消費增長動能的尋找,對擴大消費所需緊迫采取的制度改革動能的尋找,強調得不夠,花的精力不夠,措施不有力,輿論也很弱,形不成一股力量。

盡管提高消費是個慢功夫,盡管對中國居民消費率高與低學術界還有不同的爭論,但是客觀講,最後中國調整的結果肯定是三駕馬車中的居民消費比率要大幅度提高,否則發展方式不可能轉過來。所以盡管是慢功夫,但是我們必須給予正名,給予首要地位以示強調。多少年來,政府下發了這麼多規劃、文件,恰恰缺少如何加快居民消費的綜合規劃。這方面內容很多,包括:加快解決醫療、養老問題,加快土地改革中提高農民的財產收入,解決城鎮化戰略中農民工市民化的收入分配問題,老百姓奢侈品、品牌消費品在國內的消費問題等。

五、盡快建立內部決策評估制度,把科學決策落到實處

當前中國經濟的運行情況比成熟的市場化國家復雜得多,因為是不定型的漸變、轉軌。我們還需比他們多考慮政治與經濟改革的平衡問題。事情很復雜。毛主席講過領導方法,一是出點子,二是用干部。現在經濟系統的執行力很差,多憑「文件主義」。我聽說一個地市的金融辦,一年下發和轉發省里、中央各部門的文件多達1 000份,金融辦最多就幾個人,一年下發文件1 000份。一年365天,可以想見,他們還能干什麼事。靠文件、靠口號、靠書本知識,根本指導不了中國復雜的改革開放實踐。

但現在又不是講領袖、講英雄的時代。怎麼辦?靠制度建設。建議在內部建立決策的事前、事中、事後評估制度。目前最重要的評估,應是對近幾個月以來股市和匯市波動進行反思。如果不允許反思和議論是非常危險的。短期如何防止經濟由減速迅速滑向「失速」?

失速是個不容易定量的概念。我認為,相對於社會動盪而言,GDP跌到6%未必會失速,跌到6.5%未必又不是失速。關鍵看政策制度的配套安排,看人們的預期。

對於失速問題,我們一方面要有充分的估計與准備,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說了幾年的「調整」已被耽誤了不少時間,短期內能否馬上找到特別有效的圓滿的政策措施是關鍵,不要估計過高,當然工作還是應該盡力。

現在的財政、貨幣政策是積極的。新的增長點在方向上、文件中應該說也找到了,任務也布置了,但是微觀情況仍然相當不好。市場預期非常不穩定。怎麼辦?現象表現為金融,是資源配置有問題,但我認為本質上不是金融問題,本質上是實體經濟中的結構和改革問題。當前的資金量是松的,但是松不到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是因為地方大量的債務壓力和有些地方平台的龐氏騙局以及一些大國企的產能過剩吸走了大量資金。現在的問題是「八個瓶子七個蓋兒」,蓋來蓋去缺少一個蓋兒。怎麼辦,要打破一個瓶子。僵屍企業、資不抵債的企業該破的要破。新增長的動力靠的是企業家精神,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有資源的沒有動力,如地方平台和國企,有動力的沒有資源,如中小企業和民企。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當前中國經濟的命脈、關鍵是什麼?就是要加快國企改革。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轉型調整」和「市場出清」在經濟學上幾乎是同義詞。

六、怎麼辦?

改革的內容涉及很多,國務院也做了大量的布置。我在此就僅講5點意見。

1. 對地方平台的不良資產要趕緊剝離,讓地方政府輕裝上陣,不要再拖累它們新的投資。要打破隱形擔保和剛性兌付,讓矛盾暴露出來。不要再加重金融市場的扭曲行為。可以按照市價或者溢價打折剝離不良資產,讓銀行先承擔一塊損失,「出表」。然後,這塊繼續在市場上經營,最終損失原則可以先定下來,由中央、地方、銀行共同承擔。中央可以先承諾承擔一塊,剝離的事就可以趕緊辦起來了。

2. 用時間換空間的壓力越來越大,時間越來越緊迫,我們要特別重視大量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收購兼並,這是大頭,從總量上講這遠遠比抓創新、抓新業態重要,這是經濟增長的大頭。我們要打破常規,大刀闊斧改革。財政和銀行應該盡快安排一批專項資金搞收購兼並,特別要支持民營企業對競爭類國企的收購兼並,加快傳統行業、競爭性行業、企業的國退民進。要明確制度,防止秋後算賬。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國企改革已經成為當前整個中國經濟改革的命脈。金融是核心,但不是當前中國整個改革的關鍵。具體道理,在此就不展開了。

3. 基於中國潛在增長和國力的情況,這幾年還可以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第一步可以擴大到3%。加大有效、精准化的投資力度,除目前的城市地下網管投資之外,應大力增加有利於居民消費的公共服務的投資,學校、醫院、養老、健康保健、旅游等。國慶長假時中國流動旅行人口達7.4億人次,你想想多少人在坐火車、坐飛機、吃、玩。政府債務壓力大,中國的老百姓消費欲望沒減弱。另外,我們還應進一步深挖減稅的潛力。

4. 認真反思今年股災和匯市波動中的教訓,以全球視角充分認識全球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對中國資本賬戶的開放,一定要慎而又慎,做到不趕時間,不趕任務,實事求是,水到渠成。我們要利用好當前資本賬戶仍然部分管制的時機,在抓緊解決好大量僵屍企業和一些龐氏騙局的基礎上,加快降息步伐。降的速度應該是一步降到位,迅速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和全社會的負債率。但前提就是資本項下的部分管制,僵屍企業要出清。

5. 當前中國產能問題嚴重,但中國這麼大,又是一個內部差異很大的大國,我們應該對不同地區實行區別對待的經濟政策。不要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腳。要在控制好重復建設的前提下,把曾經在改革開放初期給沿海地區的土地、招商引資等優惠政策,允許在中西部地區繼續實行,防止更多的低端制造業繼續外流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這有助於穩定當前的經濟增長和就業。當然前提是在盡可能控制重復建設的情況下。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