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創業明星”被指造假 估值泡沫因何而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7-31 09:16


王燁捷

3個明星創業者被網友批為“牛皮吹上天”,這給當下紅火的互聯網創業熱潮澆了一盆冷水。


7月29日、30日兩天,《把臉打腫:刷爆朋友圈的“22歲!天使輪估值超6億”到底是咋回事》《扒皮第二彈:刷屏的“雲視鏈”被一家公司找上門了,指其剽竊》《一個月前,我不敢把“無恥”用在創業者身上》《知乎網友把號稱“中國特斯拉”的游俠汽車扒得乾乾淨淨》《“一畝田”萬億奇跡疑雲,誇張和欺騙其實只隔一層紙》等“扒皮”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內刷屏,這些文章將此前剛剛駛上創業神壇的“三駕馬車”拉下神壇。

被扒皮最慘的,是被稱為“哈佛都教授”的雲視鏈創始人金證濟蒼。經哈佛大學校友“扒皮”,這個英文名為William Joy的小伙子,不能在哈佛官網上查實為“哈佛學生”;他的公司Venvy雲視鏈,也並不能在哈佛iLab孵化器網頁上查到;他網站上公佈的“合伙人”們,圖片和姓名被發現是從國外網站上“扒”來的。

號稱“中國特斯拉”的游俠汽車則被網友發現是“買輛特斯拉改裝”。農品交易網站“一畝田”則禍起107萬噸洋蔥,網友“扒皮”稱,盛洋蔥的西昌,一年量才35萬噸,“這是哪個種植大戶種出了107萬噸洋蔥?”

對於兩天內3個明星級創業企業被“扒皮”的現狀,與創業者走的最近的投資人又是怎麼看的?他們有沒有被騙的經歷?創業的大環境是不是已經不太好了?

投資人缺乏專業知識,只是“有錢”

聽金證濟蒼被“扒皮”了,上海拙朴投資管理中心創始合伙人邵楠“嘿嘿”笑了兩聲。這個經驗老道的“天使”在半年前就注意到了這家公司,彼時,媒體對這家公司的報導有限,影響力也並不算大。

邵楠不是一個唯學歷馬首是瞻的投資人,他很少關注創業者身上的學歷標籤,但他有常識,“創業前期就炒作的項目,多數不靠譜兒”。

一名從事自動化研究的博士后在有關金證濟蒼報導一出時就判斷,“吹牛吹得太過了”。他,手動在視頻里加標籤的技術比較簡單,但自動識別視頻裏的東西,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性難題,“人的意識很難通過瞳孔來識別”。

邵楠,如果這樣的項目能拿到6億估值,問題就出在投資人的身上:“沒有不靠譜兒的投資人,就沒有‘創業騙子’。”他認為,目前,很多投資人不具有甄別創業項目的能力,他們沒有專業知識,只是“有錢”。滬江網螞蟻雄兵基金創始人張相廷也持相同觀點。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的“創投生態壞了”,富二代、煤老闆、房地老闆的加入,整體拉低了投資人的執業水準,“是個人都能當‘天使’,其實大都是水貨投資人”。

據了解,有的創投公司雖然資金實力雄厚,但創投團隊卻魚龍混雜,個別項目經理甚至會與被投資創業者串通作假,把不合格的公司“包裝”成為朝陽企業,騙創始投資人的錢。

“很多‘天使’都有這種經歷,剛給一個小企業幾十萬,沒幾個月,這家企業的CEO就跑了,不幹了。”張相廷。

把別人的PPT拿來改一改,也能忽悠到“水貨天使”

“水貨投資人”的增多,直接導致“互聯網創業騙子”這一新興行當的出現。

張相廷經常遇到“草台班子”創業者——除了CEO,所有的創始人都是大企業的高管、中層,他們的簡歷牛得不得了,但沒有一個人是全職的。這樣的小公司,最愛“騙”天使。

因為在“天使輪”融資階段,公司雛形、項目報表、財務報表等還不夠完善,所以很少有“天使”會正兒八經像A輪、B輪投資人那樣專設一個部門對所投項目進行盡職調查。一般一個創業項目,只有在A輪之后,才會被正規投資公司進行調查,這種調查包括財務、法務、商務(資料庫)等多個方面。

但在“天使輪”,一來單打獨鬥的“天使”們沒有專門團隊來作調查,二來企業尚不穩定,也沒有一個穩定不變的業務來供投資人調查。這種狀況,直接導致“眼神不好”的水貨“天使”栽跟頭。

張相廷曾在智能視頻分析領域精耕10多年,見過很多“創業騙子”。有的人拿一個思路,先在一、二城市騙投資,再到三、四城市騙,拿到創投機構去騙投資,再拿到“天使”那裏騙人,同一個項目,反復融資好幾回,卻不告訴投資人總共從多少人那裏拿過多少錢;還有的人,拿一個其他企業的路演PPT,直接改了名字、改了日期后,就變成自己的,居然也能騙到錢。

媒體報導一下,估值“蹭蹭蹭”就上去了

一個令人不安的現狀是,創業投資領域“浮躁”之風日盛。

一名過去常常在中關村出沒的天使投資人告訴記者,從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南大門往裏走,短短200多米的路程,就能讓一個創業者迅速“膨脹”起來,“進去的時候,心裏估值是200萬元;兜了一圈,各種創業咖啡喝喝、投資人聊聊,200米逛完出來,心裏估值就1個億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媒體推波助瀾。蘇大天宮創投總經理袁方,不少創業項目都喜歡“瘋狂包裝”自己,給自己此前的融資數額加一個零或者把“元”改成“美元”,以此在媒體上展示。據袁方觀察,這一招也的確有效,“被一些媒體,尤其是比較火的創業公微信號報導一下后,這些公司會馬上抬高自我估值”。

因為有人通過這種捷徑成功提高估值,因此這種“被媒體報導”的方式也在創業者圈內廣泛應用。

曾有一個初創企業的創始合伙人告訴記者,他們收到過一些比較有名的、自媒體公號的邀約,“給我們寫一篇稿子,收費9000元到幾萬元不等”。這名合伙人,有的自媒體運營者向他吹噓,自己有數十萬粉絲,每篇文章讀量都超過10萬次,“他們運行團隊總共才五六個人,號稱年盈利1000多萬元”。

袁方投資有一個原則,被媒體大肆報導過的項目堅決不投;創業者人品不好的,堅決不投,“被報導過的,自我感覺都太良好,估值太高;人品不行的,把你錢坑了都不知道。”

名校出身吹大創業估值泡沫

當前創投界有一種追逐名校海歸的風氣,有一部分投資人專投國內外名校畢業生,而名校出身也成為一些創業者自我提升估值的“有力論據”。

邵楠就遇到過一個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肄業的創業者,他跟“天使”談價錢,一上來就要了一個很高的估值。“問他為什麼這個價?他我們學校畢業的都是這個價。”對於這樣的創業者,邵楠哭笑不得:“是學校創業,還是你創業?”

邵楠:“我寧可相信一個在路邊擺攤賣油條、賣小龍蝦的創業,也不相信一個成天坐在辦公室裏的名校畢業生創業。”“我投過一個福建農村來的中專畢業生,他把自己所有存款都投了進去,把自己唯一一套經濟適用房也賣了創業。”這種人,在邵楠看來,即使沒有華麗的簡歷、閃亮的母校,一樣值得投資人投。

邵楠投資的一個準則是,只查人,別的不查。他一般會問創業者兩個問題——這輩子經歷過最大的苦難是什麼;你的缺點是什麼。他會把創業者從初中開始的每一段經歷都研究透,要求創業者每個時間段提供一個聯繫人,他會逐一打電話去調查。

張相廷也有類似的做法。每遇到一個想投資的創業團隊,他都會讓對方找幾個朋友一起聚聚、聊聊天,通過了解創業者的朋友,來了解創業者本人。

邵楠,對於“天使”來,人比事兒要重要得多,“項目是不穩定的,可以改變方向,但人是穩定的,只有看人才準確”。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