藐視ICC法庭 南非放走蘇丹總統巴希爾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6-16 15:43
非洲聯盟峰會周日在南非舉行,一眾國家元首及代表出席並合照,當中包括蘇丹總統巴希爾。儘管南非法庭下令禁止巴希爾離境,但蘇丹當局昨稱,巴希爾已離開南非回國。小圖可見巴希爾(右)與其他領袖輕鬆交談。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因涉及種族屠殺而遭國際刑事法院(ICC)通緝的蘇丹總統巴希爾,昨日無視南非法院的臨時離境禁令,在後者發出拘捕令前離開南非返國。巴希爾是唯一被ICC通緝的在位國家元首,人權組織趁他到南非出席非洲聯盟峰會,入稟申請拘捕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亦敦促身為ICC締約國的南非履行義務,但南非政府反指ICC沒有實際作用。參與審理禁制申請的南非法官斥責當局做法與憲法相悖。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71歲的巴希爾(Omar al-Bashir)涉嫌在2003年達爾富爾衝突中干犯戰爭罪行、反人道罪行和種族滅絕,2009年和2010年兩度被ICC下令逮捕。聯合國稱,衝突中估計有約30萬蘇丹民眾喪生,逾200萬人流離失所。蘇丹拒絕承認ICC及其通緝令的效力,巴希爾亦一直逍遙法外,直至上周六飛往南非約翰內斯堡參加非盟峰會,才引爆外交風波。
南非本身是《羅馬規約》簽約國,有責任執行ICC的通緝令,ICC亦提出相關要求,可是南非政府堅稱參與非盟峰會的外國領袖皆有外交豁免權,巴希爾如期出席峰會各項活動。南非人權組織「南部非洲訴訟中心」隨即入稟比勒陀利亞高等法院,要求頒佈拘捕令逼政府行動。法院周日(14日)先批出臨時禁制令,要求南非政府盡「一切可能措施」阻止巴希爾離境,至昨日再審訊。
蘇丹和南非政府態度強硬。蘇丹官員堅稱巴希爾會按原定計劃回國,指摘南非法庭的命令「沒有價值」。南非執政黨非洲國民大會則公開質疑ICC針對非洲人,斥其「不再有用」。南非司法部昨日聲言會抗辯到底,發言人稱:「我們會一絲不苟地爭辯,(拘捕令)申請應該取消。」
巴希爾一度行蹤未明,周日傳出他已回國,後來又有目擊者稱看到他仍在約翰內斯堡。最終他選擇在法庭判決前啟程返國,視離境禁令如無物。蘇丹資訊部長優素福(Yasser Youssef)昨(15)日午間宣布,巴希爾已乘坐飛機離開約翰內斯堡,預期在當地時間傍晚時分抵埗,屆時將獲群眾夾道歡迎。南非傳媒報導,有蘇丹飛機從南非一座空軍基地起飛。
至當地時間下午,比勒陀利亞高等法院終於宣布發出針對巴希爾的拘捕令。參與審理的法官紛對對政府漠視法庭周日發出的臨時離境禁令表示憂慮。法官姆拉博批評,南非政府甚至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阻撓巴希爾離境,放生做法「與南非憲法相悖」。ICC副首席檢察官斯圖爾特亦對南非放走巴希爾表示失望。
人權組織對南非放走巴希爾頗有怨言,國際特赦表示,巴希爾是「司法逃犯」,扣留他是南非的責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昨日形容自己「極嚴肅看待」ICC對巴希爾的通緝令,敦促南非執行。美國亦要求南非拉人,但美國自己並非ICC簽約國。
蘇丹達爾富爾地區2003年爆發血腥種族衝突,政府軍被指與阿拉伯武裝聯手,在與叛軍作戰期間針對黑人平民攻擊,身為總統的巴希爾成為眾矢之的。國際刑事法院(ICC)2008年開始調查巴希爾,翌年以戰爭罪和反人道罪之名發出通緝令,翌年補加種族滅絕罪再發通緝令,巴希爾成為歷來首位被ICC通緝的在位國家元首。(接下頁)
[NT:PAGE=$]
蘇丹政府雖然對ICC的要求嗤之以鼻,但亦擔心ICC簽約國會執行拘捕令,故巴希爾一直小心翼翼選擇出訪國家,多數只出訪友好的非洲和中東國家,例如去年6月出訪埃及,與同樣備受專制爭議的埃及總統賽西會面,惹來西方對開羅非議。
巴希爾2011年6月曾出訪中國,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高規格接待,同樣招至人權組織等炮轟。蘇丹是中國重要的石油供應國(產油區主要位於已獨立的南蘇丹),在南北內戰期間一直獲北京支持。
巴希爾2013年曾計劃出席聯合國大會,但在美國輿論要求華府拘捕的威脅下(美國不是ICC成員國),巴希爾最終未有冒險。不過今次他顯然未擔心會被南非拘捕,《紐約時報》形容,他相信非盟的其他領袖會保護自己。
巴希爾本月初罕有放軟口氣,公開要求與制裁蘇丹多年的西方對話,不過喀土穆大學教授亞克(Ahmed Hassan al-Jak)估計機會不大,他形容,西方國家在與蘇丹有分歧的議題上立場堅定,難以改變。這些議題包括尊重人權、結束達爾富爾及其他地區的武裝衝突等。
國際刑事法院(ICC)通緝巴希爾招來非洲聯盟(非盟)公然唱反調,質疑是針對非洲的「另類帝國主義」一例,再次突顯ICC與非洲長期緊張關係,令ICC執法權威再受重挫。
ICC為永久的國際刑事裁判機構,2002年7月起在荷蘭正式運作。聯合國早於1998年通過《羅馬國際刑事法院規約》,作為建立ICC的基礎。締約國中約1/3為非洲國家,但美國、俄羅斯及中國等大國並無加入。
ICC成立以來處理過9宗案件,全部涉及非洲國家。除了以戰爭罪通緝巴希爾外,ICC還曾調查中非共和國、科特迪瓦、肯亞、利比亞、烏干達等國,惹起非盟不滿。組織認為,非洲等國自願簽署《羅馬規約》,以顯示對人權及公義的承擔,卻屢成ICC檢控對象,非締約國反而不會因違法行為受罰,批評ICC針對非洲。
非盟以往曾多次發起反ICC行動,例如呼籲成員國毋須與ICC合作,又要求ICC豁免起訴在位國家領袖等。非盟主席、津巴布韋(辛巴威)總統穆加貝更斥ICC為西方試圖干涉非洲國家內政的工具,呼籲《羅馬規約》的非洲締約國集體退出。ICC的支持者則反駁,非洲司法系統薄弱,才是ICC集中調查非洲國家的主因,部分個案更是非洲國家本身向ICC提出,批評非盟只是為成員國尋找免罪藉口。
由於ICC不設執法部隊,即使成員國拒履行義務緝捕疑犯,ICC亦難有作為。面對成員國不合作,ICC今年3月促請聯合國安理會協助。人權監察發言人開普勒(Elise Keppler)指出,南非作為ICC的締約成員,有法律責任協助拘捕巴希爾,否則將損害南非打擊嚴重罪行的努力。
資料來源:香港明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