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貨幣平穩是當前最佳政策選擇
鉅亨網新聞中心
胡月曉
進入下半年,我國貨幣增速M2持續位於13%上方;10月加速上揚,達到年內高值13.5。11月,貨幣增長在市場普遍預期將回落的情況下再度加速,廣義貨幣(M2)余額137.40萬億,同比增長13.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2個和1.4個百分點,顯著高於市場預期的均值13.3。
經濟低迷,貨幣當局一直強調政策基調的中性穩健,實際操作也著重調整貨幣結構,加之貨幣過分充裕,市場對貨幣寬鬆程度的前景一直存在較大分歧。筆者認為,基礎貨幣增長在我國還具有很大外生性,目前貨幣高增長的態勢難以延續。
自今年起,央行將同業拆放也計入了人民幣存貸款統計范圍,金融體系的信用擴張也被列入貨幣范疇,更好地反映了整個經濟、社會體系的流動性擴張狀況。自此,人民幣信貸的變動就不可避免要受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信貸增長變化的波動性上升。7月,當月同業投放規模達8921億,而對實體部門的居民和企業部門貸款合計僅5879億。同業拆放減少+傳統信貸增長,造成了M1回升快於M2回升,這是下半年我國貨幣結構變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和顯著變化。不過,當前M1回升快於M2回升,並不是體現經濟周期好轉拐點的“貨幣金叉”,僅是金融市場波動對貨幣結構的影響而已。金融創新的發展,使金融同業業務進入快速擴張年代,貨幣變動,無論總體增長還是結構變化,都更多體現金融市場而不是實體經濟的變化。
按照筆者的貨幣“二分法”邏輯,貨幣當局降低貨幣成本的努力,多少會傳導至金融市場上的各個利率體系上,尤其短期融資成本受到的影響較為直接和明顯,比如貨幣市場的利率變動等。下半年以來,貨幣當局在中性貨幣政策基調下,數次下調公開市場上的基礎貨幣成本,各種期限的社會無風險利率也得以不同程度的降低。看銀行間流動性的變化,利率下降帶來了交易活躍度上升。11月銀行間市場利率略有下降,當月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1.90%,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低0.09個和0.92個百分點;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1.85%,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低0.09個和0.94個百分點。11月銀行間人民幣市場以拆借、現券和回購方式合計成交73.86萬億,日均成交3.52萬億,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增長141.7%。其中,同業拆借、現券和質押式回購日均成交分別同比增長146.8%、154.0%和139.7%。
筆者先前曾分析過,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融資利率受經濟運行和貨幣環境共同決定,體現風險溢價的實際借貸利率具有“魏克塞爾”性質,不受政策影響、體現當期商業環境的自然利率。由於貨幣存量一直處於過分充裕狀態,以及信貸有效需求不足,實體部門的市場利率實際上一直處於“虛高”狀態。這主要是資金“脫實向虛”,從實體部門流向金融部門的結果。下半年以來,伴隨著資本市場泡沫的破裂,監管對場外“配資”行為的規範,各種套利資金開始回流銀行體系,實體領域的資金供應有所增加,實體部門融資成本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從民間借貸利率水平變動看,股市震盪市場利率水平略有輕微下降,降幅約為1-2%(年化)。但看整體市場利率水平,則已重新趨向平衡。
我國的貨幣形成機制雖已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貨幣投放主動性增強,但外匯占款變動仍是決定著貨幣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在貨幣存量過多情況下,貨幣當局對資本外流有著充足的“淡定”資本——不需要對經濟下行采用大規模的擴張性政策,政策重點只需調整結構、引導資金流向實體即可;過去為“沖銷”巨額外匯而建立起了高存準率,用這個巨大的資金池“對沖”資金外流,有著較為充足的空間。
資本外流+公開市場等其他主動投放力度不足,使我國基礎貨幣增長緩慢甚至呈下降狀態。即使經濟運行短期企穩,中長期下行壓力也不能消除。在經濟持續“底部徘徊”狀態下,維持貨幣平穩是最佳政策選擇。因此,在公開市場操作,定向投放等基礎貨幣投放有限情況下,面對未來可能的因資本外流造成的基礎貨幣投放減速局面,估計貨幣當局會不時出臺降準等對沖性沖銷措施。
(作者系上海證券研究所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