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p2p綜合融資成本高企 行業出路在哪
鉅亨網新聞中心
p2p網貸的出現,顛覆了傳統金融模式。自2007年第一家網絡借貸p2p平臺模式引入中國以來,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蓬勃發展、百花齊放,迅速形成了一定規模。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1—8月,我國網貸行業成交量約為1253.35億元,目前正在運營的網貸平臺約1357家。
2014年p2p行業魚龍混雜 監管亟待完善
2014年我國p2p網貸行業頻繁出現平臺倒閉、跑路、侵害投資者利益的惡性事件。出現這類原因,主要在於資訊的不對稱及低門檻導致詐騙頻發,自融、拆標、組團等導致資金流斷裂,以及監管不嚴、違法成本低等。由於資金不透明,有問題平臺會利用資金池掩蓋壞賬,甚至制造龐氏騙局,除了提供部分資金給虛假投資人和還款,其余款項直接匯入平臺老板賬戶,為平臺管理者“卷錢”和“跑路”創造了條件。作為新生事物,p2p迅猛發展但是與之相關的監管卻沒有迅速成長,導致行業魚龍混雜,各種違法事件頻頻發生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給行業信譽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未來加快行業監管制度出臺、規範行業發展秩序十分必要。
“互聯網+”為p2p行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p2p的確處在讓豬都能起飛的風口上。在今年“兩會”上,總理強調了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成員,p2p平臺的力量和生機顯而易見。然而僅有風,或者說陣風,還不能保證p2p平臺的春天。雖有政府支援,但p2p的定位和監管還沒有確定。不管怎樣,牽涉到金融活動的p2p必然有風險。在這一點上,絕大多數平臺已經意識到,有沒有能力建立一個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是能不能擁有春天的必要條件。
融資這資信不透明導致p2p平臺綜合融資成本高企
目前,小微企業短期資金需求已成為網貸行業資產端的主要需求,多數平臺人均融資額在100萬以下(56.7%),融資周期多在3個月以內(65.2%)。然而,資信不透明導致網貸綜合融資成本高企,其中非息費用占比較高。根據工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工商登記注冊企業1527.8萬戶、個體工商戶4564.1萬戶,已被人行企業征信系統覆蓋的僅占32%,仍有近4000萬的企業、商家成為人行征信體系的“陌生人” ,而其中大多為小微企業。這說明國內缺乏完善的征信環境,而缺乏融資主體資信數據目前是網貸平臺資產風險管理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信用系統的缺失導致網貸平臺綜合融資成本高企。未來規避風險,p2p平臺不得不引進擔保公司、收取高額擔保費和平臺費成為p2p網貸平臺控制風險的主要手段,融資者除了支付投資人的利息,還要支付給p2p平臺借款服務費、分期服務費、期初服務費等平臺費用以及各種擔保費用,由此造成綜合融資成本的大幅上升。以融資10000元、12個月為例,根據借款人信用等級高低和抵押或質押物的不同,在宜人貸、人人貸、陸金所等部分平臺的融資成本大約在660~2219.9元之間;按照等額本息還款方式測算,借款人綜合貸款利率在11.97%~29.14%之間。
扎根細分領域 完善風控、定價成未來p2p企業生存發展之道
當前的p2p行業模式並不可持續,平臺融資成本太高完全沒有凸顯互聯網金融的優勢與魅力,沒有為融資者降低融資成本,也沒有為投資者實現風險可控,不可控因素太多,不管是融資方,還是平臺等方面,都需要有所創新與突破。未來p2p平臺資產端風險定價能力將成為平臺最核心的競爭力;長期看,能否在風控、定價方面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將成為網貸平臺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對於p2p平臺而言,要加強風控,最實在的辦法在於聚焦資產端垂直細分領域,通過發揮行業背景優勢,更有效地掌握資產端真實情況,藉以破解風控問題。聚焦細分領域,精耕細作,可以提高對某一行業的把控,從而更有利於甄別風險與機會,從而有望降低平臺運營風險。未來扎根細分領域 完善風控、定價成未來p2p企業生存發展之道。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