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分析〉創獨特發展之路 李光耀傳奇一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3-24 12:25


图片说明

1959年李光耀在群眾大會上演講。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李光耀一生充滿傳奇,《紐約時報》曾形容他是「全球最聰明又最得民心的獨裁者」。自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後,李光耀便積極進行經濟改革,成功把新加坡發展成「亞洲四小龍」之一,而該國獨具特色的政經發展模式,更使李光耀備受世人尊崇。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導,新加坡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由一個落後的東南亞國家,成長為全球最成功的經濟體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5.5萬美元,創造了經濟奇跡。在國家剛獨立時,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產業,為國民提供就業機會。到1970年代,鑑於廉價勞力已無法和鄰國競爭,政府遂推動經濟轉型,發展高附加值製造業,建立起電子、精密工程、石化、生物科學和運輸五大支柱產業。

李光耀政府也積極將新加坡發展為金融中心,開拓資產管理業務,吸引外國富豪來投資和定居。為得到外國投資者青睞,星政府推行自由市場,保護財產權,並提供充分的營商條件,讓他們成功經營。

李光耀任職總理31年內,把新加坡發展成亞洲最繁榮的國家之一。他一手締造「新加坡模式」,即保持經濟增長和實行嚴格的社會控制,給其他國家帶來借鑑意義,使他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對精英、專家、人才的重視,成為李光耀治國理念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讚賞前馬來亞大學教授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定律」,認為機構的高層領導若非一流,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下屬。

這種精英主義雖引起爭議,但無改李光耀的信念。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時事刊物《外交政策》曾發表評論文章,指李光耀推行的行政方式奏效,「新加坡不需要反對黨,也能有負責任的政府」。不過評論認為,雖然多個新興國家嘗試複製「新加坡模式」,但都很難達到新加坡近乎完美的效率,原因是沒一個現代領袖有李光耀這般自律能力。

新加坡特有的亞洲式民主,雖奉行威權主義,但亦講究法治,兩者並行不悖。法律除了規範普羅大眾的行為,亦是打擊貪污的利器。新加坡政府被公認是全球最廉潔及最有效率的政府之一,主要在於奉行高薪養廉政策。新加坡政府部長的年薪約200萬坡元(約1224萬港元),如此高薪,原因之一是政府架構極精簡。它沒地方政府,只有十幾個部長,執政黨機構很少,中央黨部僅有十多個全職工作人員。

執政黨在工商學界人士中直接選拔人才,甚至從中學物色未來政府人才,從黨外選中的人須先加入執政黨。政府內部嚴格執行「擇優提拔、任人唯賢」的原則。李光耀指出,將最有才能的人吸引至政府並非一勞永逸,每一代領導人都要做好這件事。

新加坡在獨立後50年至今發展迅速,李光耀鐵腕治國功不可沒,而這亦須在政治和社會自由方面作出犧牲。當局嚴格限制言論自由與集會、推行笞刑等懲罰,外媒形容他是家長式統治和獨裁。不過李光耀對這類批評嗤之以鼻,更指「如果沒有人害怕我,我的存在就沒有意義」。(接下頁)

[NT:PAGE=$]

李光耀多次以誹謗罪控告反對者,又嚴密監控傳媒,其中於1970年成功控告《遠東經濟評論》雜誌編輯「參與國際共產主義活動,挑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關係」。對於外國媒體部分「不合國情」的報導,政府經常以鐵腕手段處理。李光耀一再指責西方記者以自由主義者自居,強將西方的價值標準加諸東方社會,絲毫不考慮國情不同。

李光耀又推崇受爭議的優生學,鼓勵高學歷男女結婚生育,都惹來抨擊。新加坡禁止售賣香口膠,成為最為人熟知的「家長式管治」之一,李光耀還曾反諷相關批評,說:「若你不咀嚼就沒法思考,可以試一下吃蕉。」至於笞刑(即打藤或鞭刑),最廣為人知是1994年美國18歲青年費伊一案,費伊因在20多輛汽車塗鴉被判笞刑,即使美國總統克林頓出面求情,費伊仍是要被打藤四下。

面對眾多指責,李光耀堅持自己的理念。他表示,從英國人學到如何治理國家、如何管理國民,而日本侵略新加坡給他上了最深刻的政治教育課,他看到了權力、政治和政府是密切相關。早在成為總理之前,李光耀就公開說過︰「我認為如果你為民調而憂慮或糾結,你就是一位虛弱無力的領導者。」

新加坡取得矚目成功,與國民擁有良好中英文能力息息相關。李光耀在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指出,雙語政策是星洲的基石,家長也普遍認可雙語教育能為孩子帶來額外的競爭力。

李光耀憶述,他留學時接觸到很多保留華文文化根底的華人,給他留下了好印象,而來自西印度洋地區的華人則完全本土化,不會說華語。他也發現,西方人把他當「中國人」而非馬來亞人或新加坡人,讓他首度有「我是華人」的意識,決心學好華文、保留華族文化。

新加坡獨立後,他大力推行英文和華文並行的雙語政策。他強調,當時中國還未崛起,因此這政策與經濟利益無關,而是出於對傳統的尊重。李光耀以身作則,把三名兒女全送去華文學校就讀。他從政後苦學華語,飽閱華文報章、聽錄音帶練習。

李光耀2009年強調,星政府並非要以華語取代英文的地位,只因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因應經貿需求學華語已成必然。他不只一次指出「不學華語,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李光耀受讚揚的其中一項重要政策,是在地少人多的新加坡興建組屋,使多達9成人成為業主。執政人民行動黨先是通過土地徵用法,實現了土地國有化,然後大規模建造組屋,使人們分享到國家現代化成果,大為紓緩國民對貧富差距、兩極分化問題的不滿。不過新加坡早期公共房屋政策也是從香港取經,足見香港對李光耀制訂政策的影響力。(接下頁)

[NT:PAGE=$]

不同於現在的花園城市,20世紀中葉的新加坡面臨嚴峻的住房問題,城市內外破敗不堪。1960年,旨在發展公屋、提高居民生活環境的建屋局成立,並制訂「五年建屋計劃」,大規模興建低價組屋,惠及低收入家庭,並鼓勵他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雖然廉價,組屋配套齊全,如學校、超市、診所、食肆及健身娛樂設施一應俱全。

為了保證組屋在審批及購買中的公平,政府嚴格按照家庭收入,確定居民能夠享受三房或兩房組屋。買賣組屋者如虛報,將面臨罰款或6個月監禁。

李光耀對新加坡實施鐵腕統治,嚴格控制新聞自由和打壓政治異見,尤其是針對馬來亞共產黨及其他左傾反對勢力,當中兩宗牽連最廣、但也最不為新一代新加坡人所知的事件,要數獨立前1963年的「冷藏行動」以及1987年的「光譜行動」。

1963年2月,尚未獨立的新加坡在李光耀帶領下,配合馬來亞、英國殖民政府發起大規模保安行動,拘捕及拘留至少133人,包括反對派重量級政客、新聞記者和編輯以及學生,外界普遍認為這次行動是針對共產主義者,打壓反對新加坡和馬來亞合併的聲音。

1987年,新加坡當局在未經審判下,先後拘捕22人,包括教會人士、商人和海外畢業歸來的學生。他們被指控企圖推翻政府,在新加坡「建立馬克思主義的政權」。被捕人士否認指控,同時投訴被拘留期間遭到虐待和迫供。

新加坡幅員細小,沒足夠國力支持該國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但憑李光耀個人的才智和能力,令這小國在國際間備受矚目。新加坡發展對外關係的手法,可引用該國國情報告中的比喻:新加坡如一條小魚,須置身在許多大魚之間才安全,因任何一條大魚想獨吞,都要顧忌其他大魚的反應。有評論指出,李光耀對亞太地區政治平衡的把握,以及對中美國情的把握,確有其過人之處。

李光耀重視並致力發展與中國的友好關係,1970年代以來,李光耀多次訪問中國。曾先後與多位中國領導人會晤。他於2005年5月獲復旦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於2008年8月來華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及相關活動。1990年10月3日建交以來,中國和新加坡在各領域的合作成果顯著。目前,中國是新加坡最大貿易夥伴,2013年雙邊貿易額達920億美元(約7,136億港元),按年增長11%。

李光耀曾以未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段,來預測中美力量的消長。他指出,在上半個世紀,美國仍是全球尤其亞太地區的主導力量,原因是中國人口太多,人均生產總值遠低於美國,而美國有英語優勢,各地人才仍然流往美國,使它具備革新與科技突破能力。一直要到下半個世紀,中國的優勢才能與美國並駕齊驅。

與美國關係方面,李光耀認為美國應留在亞太地區,擔當平衡的力量,這是新加坡一切國策的根本。這策略也使新加坡與美國發展出重要戰略合作基礎。分析指,由於新加坡是美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雙方站在平等地位,使新加坡擁有討價還價的本錢,美國不願為小事傷害根本利益。新加坡沒讓美國在當地設立軍事基地,但它採用變通方式,低價出租維修場地,既把美國留在亞太,又不會引起鄰國疑慮。(接下頁)

[NT:PAGE=$]

李光耀對國際情勢觀察入微,在其《李光耀觀天下》書中,對日本及歐美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

論日本:任由人口老化 難免走向平庸

曾晉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戰後迅速崛起之勢在過去20多年消磨殆盡,政經地位不僅停滯甚至倒退,李光耀在書中也坦承對此感到意外。他一針見血指出,日本當前最嚴峻問題是人口老化,但領導人以至社會一直無動於衷,不願對症下藥。李光耀認為日本難免走向平庸,坦言對其未來感到悲觀。

李光耀指,很多現代女性選擇不生孩子,日本亦不例外,加上當地男尊女卑的守舊職場文化,進一步削減女性生育意願。他稱,應對低生育率的主流方法之一是引入移民,但日本人對保持種族純潔性的觀念根深柢固,排外情緒嚴重。若把問題再擱置10至15年,恐怕回天乏術。

論美國:陷困境仍有優勢 債務赤字成隱憂

美國經濟在金融海嘯中元氣大傷,近年才重上正軌,國際影響力亦被認為出現衰退跡象。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認同美國近年政經表現不及往昔,但不同意美國正在逐漸式微,認為美國社會具各項優勢,能夠助它克服困難,長期取得成功。

李光耀稱美國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經濟有不可思議的活力,能以高效率達成目標之餘,還能不斷創新,使美國在每次短暫落後也能迅速恢復領先地位。他稱美國每年吸引成千上萬有才能的移民,並且能夠留住這些人才,為美國在國際競賽上提供優勢。不過美國債務和赤字問題,動搖世界對美元及美國的信心。

論歐洲:沉溺福利主義 歐恐淪配角

最近希臘債務問題重燃歐元區解體危機,李光耀早於兩年前已明確指出,德國和希臘消費和節儉習慣迥異,難以在同一財政體制內共存,這種不協調終將破壞整個制度,更遑論歐盟想推動政經一體化。他又批評歐洲的福利社會和僵硬的勞動法律,會削弱國民奮鬥的動力,預言歐洲將來在世界舞台上恐淪為配角。

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中指出,歐洲各國有各自文化與歷史,各有身份認同,導致歐盟一體化存在根本矛盾,因為不可能有國家願捨棄自己的歷史和地位,更不用說建立泛歐政策、軍隊和政治機構等牽涉主權的議題。李光耀又批評歐洲福利制度削弱人們上進的動力,尤其是當民眾習以為常後,要取消將非常艱難。(接下頁)

[NT:PAGE=$]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很多發展中國家出現反殖民的獨立浪潮,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和馬來亞也不例外。李光耀的政治生就是從反殖民運動開始,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時,與馬來亞留學生一同參與「馬來亞論壇」,討論當地現狀和前途,並爭取結束殖民統治。

李光耀指,在劍橋求學時,明白到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英國人對推動殖民地的進步毫無興趣,他們只在乎殖民地帶來的高職厚薪。從此李光耀確立了反殖民主義信念,1950年完成學業回到新加坡開設律師行。1952年馬來亞郵政及電訊工人罷工,李光耀獲聘為工會法律顧問,並協助向殖民政府爭取有利工人的協議。不久後,新加坡有學生辦報鼓吹獨立,遭殖民政府起訴,李光耀為學生辯護並勝訴,使他聲名鵲起。

李光耀1954年聯同其他回流華人、學生及工會領袖,共同成立人民行動黨,由自己出任秘書長,以結束殖民統治及馬來亞獨立為政綱。殖民地政府1958年核准《新加坡自治方案》,同意新加坡通過大選從半自治狀態變為全自治,但英方保留新加坡國防、外交、修憲和頒布《緊急狀態法令》大權,1959年李光耀當選自治邦總理。 

1998年出版的《李光耀回憶錄》中,李光耀在第一章便談到「新馬分家」。他希望新加坡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但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遭逐出馬來西亞聯邦。他直言「新加坡的獨立是強加在它頭上」、是被休的妻子,坦言當時對於如何帶領新加坡發展生存感到徬徨。在電視記者會公布獨立時,李光耀更難掩傷心而激動落淚。

書中指出,讓新加坡和馬來亞合併,是他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的基本宗旨,因為只有人口多、幅員大,才可能建國。1963年新加坡併入馬來西亞,但其後發生種族衝突,最終被馬來西亞總理東姑拉赫曼逐出聯邦。李光耀表示獨立令他心力交瘁,新加坡隨分家而「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

當時新加坡人口逾7成是華人,一直受壓於馬來人的種族主義統治,對獨立感到萬分雀躍,與李光耀的哀戚形成強烈對比。當時他對新加坡前途感到迷惘,憂慮如何在馬來西亞包圍中發展,「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大馬南部),該怎麼生存下去?」 

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曾祖父李沐文於1864年由廣東赴南洋經商發跡,至祖父李雲龍一代已是新加坡知名商人,主營船務及橡膠貿易,父親李進坤曾於蜆殼石油工作,後自己開設鐘表行。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是家中長子,深受長輩寵愛。

他出生未幾新加坡便受環球經濟危機波及,李家亦因而家道中落。不過,崇尚西洋文化的李雲龍依然關心李光耀的教育,後者在其影響下,從最初的華文學校轉入英文學校就讀。李光耀亦沒辜負祖父期望,成績經常名列前茅,12歲時更贏得獎學金,獲保送入新加坡頂尖英文學校萊佛士學院深造。(接下頁)

[NT:PAGE=$]

1939年,16歲的李光耀以優異成績從萊佛士學院畢業,更通過了英國劍橋大學入學試。適逢二戰爆發,他被迫押後入學,留家等待戰火平息,新加坡後於1942年2月淪陷。新加坡重光後,李光耀終於能赴英留學。李光耀畢業後回星開設律師事務所,為工人爭取權益。累積了一定政治資本的李光耀,1954年連同左派學生及工會領袖成立人民行動黨,正式展開政治生涯,翌年當選立法議員。

1958年英國核准新加坡自治,翌年人民行動黨在立法議會大選取得大勝,年僅35歲的李光耀應新加坡總督邀請,出任自治政府首任總理。李光耀一心希望讓新加坡與馬來亞合組馬來西亞聯邦,雖然這個夙願於1963年他40歲生日當天達成,但好景不常。隨著華人及馬來人、人民行動黨與巫統的矛盾加深,新加坡於兩年後被逐出馬來西亞,迫使李光耀含淚宣布獨立建國。有報道甚至指,李光耀一生只哭過兩次,一次是母親病逝,第二次便是新馬分家。

李光耀於1990年卸任總理,由時任副總理吳作棟接任,他則轉任國務資政,2004年再轉為內閣資政,2011年辭去資政一職,但仍繼續擔任國會議員直至最後一刻。

在李光耀的生平中,1942年至1944年這3年經常被輕輕帶過,其實這段時間對他日後的治國理念有莫大影響。李光耀常說自己痛恨日軍,但也在1998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承認,日治期間為生活所迫,曾替日軍宣傳部門工作,亦坦承自己深受日軍嚴厲管治手法的影響,因此以後主政時,特別重視紀律及管治效率,也相信嚴刑重典最有效減少罪案。

1942年2月新加坡淪陷,當時正讀高中的李光耀被日兵掌摑及毆打,還要向對方下跪敬禮,更幾乎成為槍下亡魂。他受訪時說過,日軍當時會挑選一些高大的人上車載走,去向不明,由於他在華人中個子較大,亦曾被看上,心感不妙的他於是佯稱沒帶外套,借機躲起來避過一劫。李光耀後來才知道上車的人會被帶到海灘槍斃。

1943年底,李光耀應徵昭南特別市(新加坡日佔時期名稱)報導局英文編輯,回憶錄寫道:「我的職務是處理同盟國通訊社發出的電訊,它們用摩斯電碼發出,由馬來族無線電操作員負責接收。我必須辨認這些字,並根據上下文,把缺的字填上,就像猜字謎一樣。」 

李光耀名言

-談香港優勢 (1992年)

「新加坡不但沒有封鎖資訊,反而積極鼓勵資訊的自由流動。」

-談新聞自由(1998年)

「我認為美國的制度不一定是理想或適用。美國人相信他們的理念具有普世價值,比如個體至上理論,無拘無束的言論自由。其實並非如此,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

-談西方民主(2009年)

「我不希望新加坡人仿效有些美國人,心安理得地依賴救濟過日子,而是希望他們學習美國的自強文化。一個社會若要成功,必須在扶持先進與鼓勵後進之間實現平衡。同一個社會中的人必須既合作又競爭。」 

-談平等(2006年)

「我會說,這對新加坡是必要的。讓我們面對現實,把好的一代帶入內閣,把整個一代最好的人才帶入內閣。」

-談高薪吸納人才(1994年)

「我不是神,我不能改變你,但我可以鼓勵你,及給你額外的教導、幫助。」

-談成立社交發展組鼓勵女大學生結婚生育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