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荀玉根:金融繁榮已領先實體 是否還有空間繼續繁榮?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金融是否還有機會繼續繁榮?
金融是否還有機會繼續繁榮?

核心結論:①增量資金入市的牛市起於14年7月加速於11月,背景是低利率、強改革、穩轉型,當前彷徨於金融領先實體。②美日歐均越過金融繁榮的山丘方見實體改善的美景。中國同樣需要金融哺育實體,轉型、改革需依靠資本市場,利率下行雖先助金融繁榮,終利於實體。③牛市不變,價值成長唇齒相依,降息來3個月風格切換實為輪漲,維持低利率的金融地產、創新的高階裝備和互聯網、國企改革三條主線。


12年12月-14年中a股特征是存量博弈的結構市,可理解為牛市的引橋,14年7月演變為增量入場的趨勢市,牛市正式開啟,14年11月21日降息后步入加速上漲期,上證綜指上演了2個月漲1000點的跨年大戲。15年來整體步入震盪,即便2月5日降準市場也未起大波瀾,市場彷徨的焦點是:金融繁榮是否已經過於領先實體,還有沒有必要、空間繼續繁榮?而實體經濟能否受益於金融繁榮,煥發生機?我們不妨用近期由各大汽車廠商的廣告“互撕”大賽打個比方:究竟股市會不會翻越金融繁榮的山丘,而越過山丘之后,對於實體經濟,究竟是“已把你跟丟”,或是“發現你已掉進溝”,還是真正的實現“美景盡收”呢?

1.海外經驗:實體改善需越過金融繁榮的山丘

我們先回顧下海外市場,美國、歐洲、日本在面臨金融危機、債務危機或者經濟疲弱時,都無一例外的推行了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措施,資本市場也隨即翻山越嶺,屢創新高。那么問題來了:實體經濟是否各自安好呢?

1.1美國:山丘后,美景初現

危機后的4次量寬,維持低利率水平。美國在08年金融危機后,推行過四輪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前三輪分別發生在08年-2010年、2010-2011年,2012-14年,第四次qe是在第三次基礎上的plus版本。幾輪量化寬鬆的美聯儲的針對性也有所區別,雖然最初的規模最大,但主要仍是針對出現信用問題的國家擔保債務,而后續則很明確的旨在投放基礎貨幣,降低融資成本,解決政府財政問題以及刺激經濟。而聯邦基金貼現利率從量寬伊始就維持在0-0.25%的超低水平並持續至今。

金融繁榮如影隨形。量寬之對於股市的影響十分直接,幾輪量寬后,美股從09年3月的低點一路上漲,特別是后三輪通過基礎貨幣投放,旨在拉動經濟的量寬對股市的影響更是立竿見影。以標普500為例,上漲根本停不下來,就在我們歡度羊年新春時,再次創下了新高,09年至今累計漲幅已經達到216.5%。

美景初現。從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來看,金融繁榮也並不孤單。從宏觀方面看,gdp同比在09年3季度也隨后見底回升。微觀來看,標普500企業的roe水平也在09年4季度迅速抬升至15%的水平。企業盈利的改善和無風險利率的下行密不可分,美聯儲在金融危機爆發后,迅速的下調了聯邦基金的貼現利率到0%附近,10年期國債收益率隨即也進入了下行頻道,這使得企業的融資成本和財務負擔大大降低,同時更進一步推升了股市的吸引力,而股市的繁榮帶來的財富效應又有助於消費的增長,形成了正向循環。

1.2日本和歐洲:山丘已越,靜候美景

日本:安倍經濟學。日本2012年末安倍晉三上臺后推行安倍經濟學,在國內實施大規模的量寬計劃。具體來說,包括①每年購買60-70萬億日元資產,這在14年11月已經擴大到80萬億;②14年末基礎貨幣從12年底的138萬億增值278萬億;③繼續將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0-0.1%的水平,這使得日本10年期國債水平降低至1.2%左右的低位。

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同改善。日經225在安倍經濟學推行后漲幅明顯,從12年10月至今漲幅已經達到117.6%,特別是從12年10月到13年5月,短短7個月的時間股指近翻倍,隨后又屢創新高。從對經濟的影響來看,雖然安倍經濟學飽受爭議,但日本gdp同比確實在12年底后有了明顯的改善,且日本央行23日公布的1月20-21日議息會議決議中,表示日本經濟正在復甦,去年10月擴大購債規模刺激經濟取得了成效。從對企業盈利的影響來看,日經225指數的企業roe水平伴隨著股指的上行幾乎同步改善,從12年底的5%到目前8.5%左右。

歐洲:持續量寬,根本停不下來。美國08年次貸危機也波及到了歐洲的經濟,而隨后爆發的歐債危機又對歐盟形成了持續的打擊,直至今日尚未能完全復原。歐盟為此進行了持續的量寬計劃,其中規模較大,代表性較強的措施如下表所示。而在利率方面,歐洲央行也是持續下調利率,更在14年6月,將隔夜存款利率下調到了負值,無風險利率持續下行。

股市表現亮眼,實體just ok。持續的量化寬鬆,直接推升了股市的繁榮,以德國為例,dax30指數10年5月歐央行開始量化寬鬆以來持續上漲,至今漲幅已經達到了99.0%,而相比股市的持續繁榮,經濟和盈利的改善顯得略微疲弱:德國gdp同比到13年1季度才開始見底回升。近期希臘問題又起波瀾,但24日公布的德國2月份商業景氣指數仍維持在100的榮枯線之上,復甦還在途中;另外,從企業盈利角度,dax30指數企業roe在上升到2011年中12%的相對高位后,略微下滑至目前10%的水平。

[NT:PAGE=$] 2.國內:金融繁榮,必須的山丘

從海外的經驗可以發現,金融先繁榮,實體隨其后是各國虛擬和實體經濟普遍遵循的規律,其中金融寬鬆既包括國家層面的量化寬鬆措施,也包括資本市場的繁榮。今年1月下旬以來,加拿大、丹麥、新加坡、俄羅斯、以色列等紛紛推出量寬或降息舉措,顯然也想翻越山丘看美景。回到國內,我國的金融繁榮也是必須翻越的山丘。

2.1 仰望山丘:為什么要金融繁榮

金融繁榮符合國家政策取向。即便不考慮金融繁榮的必要性和效用,從國家政策取向角度也是支援金融繁榮的。11月21日降息,以及2月5日的降準均是在落實11月19日國務院的“金融十條”解決融資難、降低融資成本,背后是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實現經濟穩中求進、防止金融風險。因此利率下行是必然趨勢,早降反而利於下半年的增長、降低金融風險。從動態的角度看,資本市場的繁榮還能解決國企資產證券化的難題,讓市場給出合理的定價;同時滬港通、qfii、rqfii的發展更能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

“穩”,離不開金融支援。11年下半年開始,工業企業roa和貸款利率幾乎持平,14年12月兩者分別為7.0%、6.8%,而從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全部a股剔除金融的roa、roe分別為3.8%、9.5%,這意味著,上市公司全部的資本回報無法覆蓋借貸的成本,即企業如果負債經營,就幾乎為銀行打工,出力不賺錢。中國經濟要穩中求進,需要金融支援。從13年度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來看,傳統行業,如建筑、地產、公用事業、鋼鐵等負債率較高,財務費用率也相對較高。回顧歷史過往表現,07年4季度-09年3季度、11年3季度-13年1季度兩輪利率下行周期,均帶來了企業財務費用率的改善,因而利率的下行可以直接降低這些行業的財務費用成本,即便在需求較為疲弱的情況下,也能帶來盈利的改善。詳見《規則專題-時來“利”轉——15年企業盈利前瞻系列(2)-20150209》。

“進”,需要金融哺育。開啟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模式,有助於經濟轉型。對於新興行業,如it、消費類行業來說,雖然是輕資產運作,負債率相對較低,但相應的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也較大。而目前我國直接融資占比僅36.7%,美國、日本則分別為78%、60%。因而,新興產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勢在必行:從09年以來的ipo結構來看,消費和tmt行業ipo占比明顯抬升,而周期、金融和地產的占比下降。更不用說新三板的建立也是為新興產業提供了更豐富的融資渠道。

2.2 翻山越嶺:利率仍有下行空間

長端利率仍有下行空間。而從充分性來看,有兩方面的邏輯均支援無風險利率繼續向下。首先,如果將10年國債收益率近似為無風險收益率,歷史數據顯示,它和cpi同比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cpi同比從11年5月高點持續下行,且從目前大宗商品價格來看,未來在低位徘徊的概率仍較大,而10年國債收益率卻在11年5月后仍在14年1月創下新高,因而未來仍有下行的動力;其次,從利率期限結構來看,目前的長端相比短端的利率明顯平坦化,未來期限結構陡峭化下,短端利率的下行會打開長端利率向下的空間。

人口周期成為利率長期向下的壓力。從日本的經驗來看,當1980年代人口年齡中位數達到35歲,無風險利率也正好進入了下行周期。這其中的邏輯在於,伴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速,投資需求下降而儲蓄需求上升,因而利率會下行。如果按照日本經驗,我國在2015年左右人口年齡中位數也達到35歲以上,這意味著我國無風險利率水平可能即將進入下行的大周期。這一點和未來我國25-44歲置業人口占比下行,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的邏輯是一致的。詳見報告《故“地”重游——地產鏈2011、14年對比-20140605》。

3.a股:越過山丘,美景盡收

3.1趨勢:牛市格局不變

牛市格局已經形成。《撥云見日——2014年中期a股投資規則-20140624》我們就開始看多,至此從未動搖,甚至未出現過一次短期轉空。因為邏輯的重要性遠勝於短期的波動噪音。牛市核心非指數漲而是增量資金入場,12年底至14年中的結構牛市是牛市的引橋,如同02-05年出口相關行業走出獨立行情是05-07年大牛市之前的鋪墊,14年7月增量資金入場才是牛市起點,背景是低利率、強改革、穩轉型,當前彷徨於金融領先實體。美日歐均越過金融繁榮的山丘方見實體改善的美景,中國同樣需要金融哺育實體,轉型、改革需依靠資本市場,利率下行雖先助金融繁榮,終利於實體。利率下行帶動企業融資成本下降,下半年企業盈利有望回升,預計全部a股、a股剔除金融兩油15年凈利潤增速分別為9%、10%。從大類資產設定角度,11年房地產藝術品等實物資產成交下降,理財、信托等快速發展,固收類金融資產已走過三年半的牛市,權益類金融資產牛市才半年,趨勢不會輕易結束。

資金入市才開始。《15年規則之資金入市詳解系列1-3》中我們詳細分析了潛在的入市資金規模及前期資金入市的特征。14年7月增量資金入市,11月降息后加速,內在結構看,公募份額並無顯著增長,說明機構非入市主力,個人投資者中,小散戶(資產50萬以內)、中戶(資產50萬-500萬)增長不明顯,增量資金主要來自大戶(資產500萬-1億)、超級大戶(資產1億以上),儲蓄搬家還未開始,資金入市仍處早期。我們測算,15年機構投資者存量資金設定轉向約1.2萬億,來自銀行等增量資金約3.9萬億,合計約5萬億。隨著利率下行和牛市賺錢效應,儲蓄搬家、機構資金設定向權益資產轉移也將加快,資金入市才開始,潛在入市資金規模巨大。

維持三條主線。《旭日東升——2015年a股投資規則-20141130》以來,我們一直維持三條投資主線:低利率主線的金融地產、創新邏輯的高階裝備和互聯網、改革邏輯的國企改革。12月金融地產狂舞后,1月在利率主線休息的背景下創新主線表現更優。進入2月降準已落地,貨幣政策仍望進一步寬鬆,低利率邏輯有望強化。此外,“兩會”臨近,國企改革望繼續深化推進,國企改革主線望升溫。區域方面關注“大上海”,具有國企改革、迪士尼、產業升級、科技園多重催化。

3.2 風格:走向共和

新常態下風格輪轉,有自上而下背景。從ddm模型出發,市場風格的判斷可將股票資產區分為成長股和價值股兩類進行定價,其差異在於影響二者資產定價的核心因素有所不同。以12年12月4日作為行情起點考查,那時十八大剛結束,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估值結構正式開始重建。13年2-8月、14年1-2月,成長股持續火爆,背后依賴於對轉型憧憬的高盈利預期,神話故事主要來自分子;13年8-12月風格趨於均衡源於上海自貿區、國企改革等提振,14年11-12月風格偏向藍籌源於 “一帶一路”、降息等催化,價值股的神話故事主要來自分母。

增量資金入市以來,風格變換是輪漲。14年7月是本輪行情的另一個重要時點,周永康被立案審查標志著政治的穩定性大幅提升,改革步入加速期,增量資金開始入場。14年7月22日上證綜指開始上漲至今:指數層面,滬深300、上證50、中小板指、創業板指漲幅分別為58.0%、65.2%、40.2%、44.9%,差異相對13年明顯收斂;行業層面, tmt(如計算機、傳媒)與傳統藍籌(如非銀、建筑、地產)均有行業漲幅靠前,整體相對均衡;從相對估值看,以2年多估值結構重建的數據做參考,目前創業板pe/上證50pe位於均值水平,中小板pe/上證50pe略低於均值水平,小盤pe/大盤pe略高於均值水平,同樣處於本輪估值結構重建來的均值水平。上漲節奏上:14年7月22日至11月21日普漲,市場風格差異並不明顯。14年11月21日降息后至12月底,以金融、地產為代表的大盤藍籌成為市場主力,上證50漲51%,中小板、創業板基本沒漲。15年初至今,融資監管使得藍籌休整,市場整體並不弱,增量資金繼續入場只是趨緩而已,創業板指、中小板指的上漲可以理解為輪漲。

展望未來:走向共和。15年1月以來,央行失語、政策限制杠桿交易,使得11月以來推動市場上漲的資金引擎降溫,流動性改善邊際力量變弱,致使大盤藍籌進入階段性休整,而成長股則正好輪漲。往后看,未來流動性環境整體無憂,習近平主席2015年春節團拜會繼續強調將堅定推進改革開放,外媒稱“兩桶油”等大型國有油企可能合並,藍籌價值股的分母驅動力仍在。同時,以互聯網、工業4.0為代表的技術創新符合轉型方向,前景可期,分子驅動力也在。在增量資金入場的新形勢下,大小、價值成長可以唇齒相依、交相輝映,拋棄偏見或許更好。(本文作者荀玉根系海通證券(600837,股吧)首席規則分析師,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和訊評論特約研究員)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