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產品雷同,人民幣PE股權市場認同度不如基金

鉅亨網新聞中心


提起理財產品,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首先想到的是基金,其次才是券商和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對此,某中型券商資產管理部負責人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說,券商理財產品設計能力、投資能力都不輸基金,還具有投研和經紀業務優勢,市場認同度卻遠不如基金。

確實如此,眼下各家券商都不敢輕言放棄資產管理市場,一些偏重理財產品的券商更是在投研、渠道和人員配備上下足了工夫。實踐也證明,在熊市和震蕩市中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均能跑贏基金。

但兩類產品競爭至今,截至5月26日券商集合產品的規模僅有113只,基金則達676只;券商理財產品中規模前三名的光大陽光基中寶、國泰君安君得利1號貨幣及東海東風5號,規模分別為64.5億、49.2億和38.3億,而基金產品中規模過百億的多達66家。

這一局面的形成背后有歷史原因。2001年券商開展受托投資管理業務,南方證券等老牌券商關門后,這一業務陷入停滯,直至2005年重新開閘。基金產品先發優勢明顯,市場普及及產品認同度更高。


此外,券商人士普遍認為券商劣勢體現在參與門檻高,目前限定性產品5萬元起步,非限定性產品門檻高達10萬元。“對高門檻產品在銷售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們感受非常深,影響了不少客戶的參與熱情。”而因為性質類似于私募產品,券商理財產品無法通過媒體等渠道進行公開宣傳,這些因素將不少關注理財產品的客戶攔在門外。

還有券業人士表示,券商產品限制性、非限制性集合計劃只區別于股票型和混合型,產品線相對單一;申購贖回時間不如基金便利。種種原因均導致券商理財產品目前發展尚不如基金。

在基金一對多業務推出后,有券商人士表示集合理財產品正面臨困局。以往基金與券商產品尚有區分,券商客戶相對高端,但眼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與基金公司的產品變得極度雷同,在產品設計上和產品規模上無顯著優勢。大集合類似普通的公募基金,小集合類似新推出的基金一對多,身份著實尷尬”。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