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分析〉步1997年香港後塵 分析師:愛爾蘭恐難逃長期經濟動盪

鉅亨網劉祥航 綜合外電


全球經濟不均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近來各界憂慮的是-這會不會是條不歸路呢?《MarketWatch》專欄作家 Craig Stephen 發表評論認為,向歷史借鏡,也許該看看愛爾蘭能向 1997 年的香港學些什麼。

亞洲金融市場近來身處兩大危機,包括遠在歐洲的愛爾蘭經濟問題,另外則是中國的通貨膨危機。在愛爾蘭,人們憂心的是惡化的經濟得不到解決,而在中國,擔心的是食品價格不斷上升,看不到盡頭。


在此同時,人們不再將救助方案看成是抽象的財務細節,反而從中看到失業、加稅和延後退休等問題。但似乎沒有什麼容易的選擇,也缺乏折衷的空間。

在這種艱難時刻,政府總傾向檢視歷史,看看有什麼合用的政策。量化寬鬆政策之所以得到廣泛的支持,就是為了要避免像日本,走向數十年的經濟停滯。

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 最近的報告指出,就算歷經了香港在 1997 年亞洲經濟危機的動盪,市場還是繼續增長。儘管歷史不會以相同的方式重來一遍,面對當前愛爾蘭財政及外匯困境,看看亞洲在動盪期間的概況,也許還是會有所幫助。

對政策制定者來說,要看的不是日本在 1989 年之後的停滯,而是 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要專注的不是人民幣日元的暴漲,而是歐元計畫需要更多的審議。

回到 1997 年,當時東南亞國家不像現在的歐盟,有正式的聯盟,但他們為了維持競爭力,多數國家都遵循一套寬鬆的美元掛鉤政策。他們當時的問題也是債務,不過主要是美元的企業債,而不是如歐洲,由銀行擔保的政府債務。

1997 年泰銖受重創之時,立刻就傳染到鄰國,一個接一個倒下,紛紛對美元貶值。由於本國貨幣再難負擔美元負債,而開始了眾多救助計畫。

當時香港保留了和美元掛鉤的做法,還是有效避免貶值。如同愛爾蘭和歐盟一樣,這是為贏得更廣泛信心的政治目的而做的。

香港當時不需要任何援助計畫,他們有健康的財務、具資本的銀行。不過這不代表他們不需歷經痛苦,香港當時並未調整貨幣,因此歷經大幅的修正,房價一度大跌 60%,而許多人的薪資也受重創。他們加稅,以應付預算赤字,經過 5 年的下滑才走出困局,隨鄰國而經濟復甦。

今天的歐洲,愛爾蘭取代 1998 年的香港,他們的貨幣是過度高估的歐元,現在房產也下跌 60%。雙方最大的不同,在於香港有本身健全的財務,可以自己解決問題。愛爾蘭則更像 13 年前多數需要 IMF 金援的亞洲國家,如南韓、印尼及泰國,當時雖然面臨本國貨幣重貶的創痛,但後來卻反而成為刺激經濟成長的動力。

對愛爾蘭來說,採用財務緊縮並且承擔數十億美元債務,而沒有歐元貶值來刺激,將代表他們可能會開展香港式的長期通縮周期。這麼一來,在復甦緩慢下,隨著愛爾蘭銀行損失愈來愈多的存款,就會對歐元漸漸形成壓力。據報導,自今年 1 月以來,愛爾蘭銀行已經流失 130 億歐元的存款。

當然,並沒有簡單的萬全之策。要是愛爾蘭從歐盟出走,債務負擔就將快速加劇,甚至引發骨牌效應,傳染給其他國家。讓歐洲必須靠政治力維持歐元強大,但這也代表,在問題未妥善解決前,這裡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及風險資產。

不過,歐元的重新定位還是有正面效果,這代表會有更多機會,尋求價值的投資者會投入資本在此,另一方面,歐元貶值也可以相對減緩亞洲過度通膨的壓力。

文章標籤

愛爾蘭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