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澳大利亞物種滅幕后殺手:貓和狐狸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澳大利亞一直都很獨特,從它的地理位置(和其它大陸完全分隔)到臭名昭著的有毒生物。不過現在,科學家發現了澳洲另一種既獨特又令人不安的一面:澳大利亞的哺乳動物正以令人吃驚的速度走向滅,主要原因是兩種被引進的貪婪生物。
《美國科學院院刊》周一出版的一項研究表明:澳大利亞陸地哺乳動物高達10%的地方病是在歐洲殖民后才出現的,而這一現象的主要“兇手”是殖民者帶來的貓和狐狸。
很久以來,澳大利亞超高的物種滅率一直是個謎。因為其它地方,物種的滅基本由於人類的過度獵殺,或者生存環境被破壞。但澳大利亞人口稀少,沙漠內陸的大部分地區都杳無人煙。所以以全球的標準看,它應該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為此,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組成了一個研究團隊,通過追蹤1788年首批歐洲人定居澳大利亞后,澳大利亞陸地、海洋哺乳動物的命運,來弄清楚澳大利亞物種滅的基本情況和原因。
科學家發現,歐洲人定居澳大利亞后,澳大利亞特有的273種陸地哺乳動物中的11%滅了,21%的生存受到了威脅。相較而言,北美洲只有一種特有物種在歐洲殖民后滅了。這種動物叫海貂,滅原因是過度捕獵。而同一時段的世界範圍內,5500種哺乳動物只有1.5%滅了。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澳大利亞很多物種數量的下降和兩種動物的引入同時發生:野貓(水手們從船上帶來,用來控制船上的老鼠等害蟲)和紅狐(打獵)。研究結果也表明,這兩種動物不僅都獵殺了太多的動物,而且繁衍傳播速度也很快。
來自澳大利亞達爾文大學,本次研究的作者之一John Woinarski:“我們知道情況不樂觀,但我們的得到的結果比預料的還要糟糕很多。永遠失去這麼多的物種是個國際大問題。”科學家表示,曾經在澳大利亞廣泛存在的7個物種,現在只能在野貓和狐狸沒有殖民的島上發現。科學家也發現,不同於其它地方(大型哺乳動物滅風險最高),澳大利亞瀕臨滅的哺乳動物體型都很小,正好適合它們的捕食者(貓和狐狸)享用。
其實,澳大利亞引入外來物種的歷史很長,伴隨的問題也很多。其中最臭名昭著的當數甘蔗蟾蜍,1935年它被引進到澳大利亞北部,本意是控制甘蔗園的甲蟲數量。但問題是:這些蟾蜍跳的太低,不能吃掉那些生活在甘蔗莖頂部的甲蟲。相反,甘蔗蟾蜍皮膚的腺體能生一種劇毒毒液,從而殺死可能的捕食者,進而迅速擴大種群。現在,幾百萬甘蔗蟾蜍威脅澳大利亞各地的本地物種。通過本研究,科學家認為甘蔗蟾蜍應該導致了北部袋鼬的減少,袋鼬是一種捕食蟾蜍的有袋食肉動物。
Woinarski據此總結:“雖然澳大利亞地域廣袤,人口稀少,生活富裕,大家可能以為澳大利亞的物種保護工作會做的很好,但事實恰好相反。”
另一種導致哺乳動物高滅速率的原因是:國家管理重大火災的方式改變了。過去,澳大利亞土著會定期放小火燒掉易燃的干灌木。但現在這種情況很少了,意味野火會被更頻繁的誘發,火勢擴散也更快。這不僅使哺乳動物的食物大量減少,也使它們躲避貓和狐狸的隱蔽場所更少。
杜克大學的生物學家和當前物種滅全球專家Stuart Pimm:“這項研究既很全面也很重要,因為它最終找到了澳大利亞物種滅的範圍和背后的原因。它沒有僅僅陳述在人煙稀少的澳大利亞,也會出現物種大量滅的糟糕局面。它還告訴我們,人類粗心將帶來很多問題,特別是粗心帶來的入侵物種,即使在人煙稀少的地區都會引發非常嚴重的生態破壞。”
他還表示:“澳大利亞的經驗可以警醒所有人:地球某些地區的入侵物種可能變成肉食狂魔,會對當地生態造成巨大破壞。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不帶入任何外來物種,避免造成任何傷害。人類應該成為更好的地球管理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子孫后代一起分享這些極好的動物。”(願願)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