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愈演愈烈 澳政府奉行不干預
鉅亨網新聞中心
隨著全球“貨幣戰爭”一再升級,亞洲多個國家已經出手直接或間接干預匯市以遏制本幣升值影響出口競爭力。然而繼上周五澳元“追平”美元后,澳大利亞卻承諾不干預匯市。
綜合媒體10月19日消息,澳大利亞財政部長斯萬(Wayne Swan)本周一向國會發表聲明,反對人為干預降低澳元匯率。斯萬稱此舉“很危險”,并可能招致貿易伙伴的報復性措施。他表示將與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國在本周末的首爾會議上討論包括貨幣改革的一系列問題,以確保全球經濟復蘇的“平衡”。
堅持不干預立場
澳大利亞正經歷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大的礦業繁榮,加上美國刺激政策前景增加了市場對澳資產需求,上周五澳元兌美元曾一度升破平價水平達1.0004。這是澳大利亞自1983年實現自由浮動匯率制度以來首次“追平”美元,但本周一澳元又跌回0.9850下方。
“我們不得不面對更強勁的貨幣。這一強勢部分反映了美元兌所有貨幣的貶值,包括我們自己的。但也反映了澳大利亞經濟的相對強健、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高位,以及國際貨幣市場動態。”斯萬在周一的國會聲明中表示。
斯萬表示理解強勁澳元對澳大利亞一些經濟部門的影響,但是他仍然認為人為使澳元貶值會對經濟造成更深的打擊。干預匯率的結果將是“更高的通脹,然后是更高的利率,從而全球都會對澳大利亞管理經濟的能力失去信心”。這些也同樣會損害澳大利亞的制造業、農業和旅游產業,并對全國所有的房屋業主造成損失。
不僅如此,斯萬指出干預匯率還有更嚴重的后果:可能會使長期推行的兩黨統一的浮動匯率制度遭到破壞。而澳元的自由浮動在國家20年來的增長中都起到很大作用,并且提高了應對國際沖擊的能力。
從1983年12月12日開始,澳大利亞取消了澳元盯住“一攬子”貿易加權貨幣的爬行盯住匯率制,實行自由浮動。
人為干預或遭貿易伙伴報復
斯萬認為,任何人為干預匯率的行為還可能招致貿易伙伴的報復,而這是出口商不愿看到的。因此,澳大利亞反對有害于全球增長的貿易保護措施。
自從巴西財長曼特加上個月挑明“貨幣戰爭”的存在,多國已經“不宣而戰”:日本6年來首次直接干預匯市,馬來西亞、印尼等國也疑似大規模買入美元,而巴西不僅直接干預匯市,還上調了針對海外投資者的金融稅,泰國更是在上周二宣布對海外投資者征收15%的資本利得稅。而最近俄羅斯與新加坡卻為控制通脹“反其道而行”,相繼擴大匯率波動幅度。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亞太區金融市場研究部主管阿德里安·福斯特(Adrian Foster)本周一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時,‘非預期后果法則’(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會不可避免地在其他方面產生出新的問題,因此除非出現劇烈波動,其他時候政府最好遠離市場。” 所謂“非預期后果法則”是指對復雜體系的干預通常會產生意料之外的不理想后果。
他認為,澳大利亞政府不會采取干預行動,“但我猜測,澳大利亞聯儲正賣出一些澳元作為外匯儲備管理的部分手段,而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澳元升勢。”
(都穎琪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