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噸漲320元,油價仍存想象空間?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內成品油價在經歷了5個月的“靜止不動”之后,今日迎來了國家發改委的上調通知。
根據通知,從今日(4月14日)零時起,國內汽、柴油最高零售價集體上調,汽、柴油漲幅均為320元/噸,相當于零售價汽油上漲約0.24元/升,柴油上漲約0.27元/升。此外,航空煤油方面,1到4號噴氣燃料分別提高480元/噸到500元/噸。
調整后國內汽、柴油最高零售價均價分別為8220元/噸和7480元/噸,上漲幅度分別為4.05%和4.47%。
這是進入2010年以來中國第一次調整成品油價,也是中國自2008年年底啟動成品油價格改革以來,第9次調整成品油價,其中6次上調,3次下調。這次漲幅并未達到市場測算的應有漲幅,但考慮到通脹等綜合情況,漲幅還是比市場預期的要高一些。
“千呼萬喚始出來”?
業內人士對油價調整用“千呼萬喚始出來”形容。
按照中國政府去年5月8日公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汽、柴油價格。
過去的5個月中,國際油價跌宕起伏,卻屢屢在即將突破4%“防線”前緊急“踩剎車”,這也引發國內煉廠要求修改成品油定價機制,縮短調整時間的抱怨。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官員也曾在今年1月回應將對定價機制進行“細節調整”。
而在過去的2個月中,國際原油價格始終在80美元/桶上下高位運行,國內成品油對標的布倫特、迪拜和辛塔三地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的原油加權均價一路高漲,市場對國家上調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始終抱有預期。
事實上,截止到3月30日,來自三地的原油均價便已經突破4%調價門檻,但國家發改委卻一直“按兵不動”,國內石油雙巨頭則以集體上調成品油批發價回應,媒體將之解讀為“石化雙雄逼宮發改委”。
市場人士表示,發改委沒有“及時”調價,或與當下正值春耕用油旺季、旱災以及通脹壓力等有關,也可能是因為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保有一定庫存量,而當時的進價較低致使現在仍有盈利空間。
國金證券研究員劉波告訴記者,政府不在4月初而是此時調價,會杜絕一些囤油商的投機炒作行為,此前中石油、中石化多位高管就明確建議發改委,不要把調價時間做得太透明。
其次,成品油價在此時上調也可能與我國的3月CPI數字不算太高有關。天相投顧最新分析顯示,若成品油價格上漲10%,對CPI的影響大概在0.17%到0.27%之間,因而預計月中CPI出來后,情況相對較好才可能上調成品油價。交通銀行研究部、中金公司、高華證券、華泰聯合等機構普遍預計3月的CPI指數約在2.5%到2.7%之間,漲幅不超過3%。
當然,原油價格短期內的快步上揚也是政府調價的主要因素之一。盡管國內3月底就已符合調價標準,但發改委可能半個月來更密切地留意到了國際原油價格的千變萬化。
4月2日到8日這一周,美國基準原油期貨突破了每桶87美元,WTI原油以及布倫特原油價格比上一周分別高出3.55美元/桶、3.92美元/桶。因而就算上周末各地原油價略有下跌(收在85美元/桶左右),但仍比今年2月原油價70美元/桶的年內最低紀錄要高出20%以上。所以,上周的油價情況可能是政府作出調價決定的衡量指標之一。
調價仍未到位?
按照長期關注成品油批發市場的中國加油站網主編黃順敬的測算,在三地原油均價變動率上漲超過6.5%的情況下,對應的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幅度應為500元左右,而不是發改委確定的320元。
國家發改委曾經表示,最近一次調價(2009年11月10日)后對應的國際原油價格僅是約67美元/桶,這意味著,這次調價后對應的原油價格也僅是在73.5美元/桶,離目前79.4美元/桶的22日三地原油均價仍是有近6美元/桶的價差。
“國家發改委可能是考慮到調價或使通貨膨脹存在隱患,西南旱災以及春耕用油等因素,國家仍在控制國內汽柴油與國際油價完全接軌的幅度。”黃順敬說,“最近幾天國際油價一直在下跌,也可能影響了發改委的決策。”
不過考慮到通脹等綜合情況,這次汽、柴油價上調320元/噸的數字,比多家咨詢機構預測的200元/噸都要高一些。
“調價后可以讓煉廠增加經濟效益,而且幅度也較大。未來一旦油價漲得太猛,政府不調價也在情理之中。”劉波說道,全年靜態測算,中國石化(600028.SH)和中國石油(601857.SH)的業績將因這次調價各增加0.24元、0.10元。兩公司股價昨日分別上漲2.29%和2.27%。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