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品新標準引發爭議 被指倒退25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乳品新國標在行業內外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一是蛋白質含量,二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專家圍繞乳品新國標的爭議話題,展開分析。
據中新社8月9日報道,由衛生部批準公布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于2010年6月1號起正式實施,其中共包括66項具體標準,涉及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等所有乳類和乳制品。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對1986年頒布的乳品標準進行的一次重大修訂,因此也被稱為乳品新國標。然而,正是這個新國標卻在行業內外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
這場爭論的焦點之一是蛋白質含量,新國標中,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這個數字低于國際標準3.0克,也低于1986年舊國標的2.95克;爭論焦點之二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新標準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被業界驚呼為一夜倒退25年。更有輿論指出,這個乳業新國標讓“中國原奶質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
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8月8日開播的節目圍繞乳品新國標的焦點爭議展開分析,這項標準究竟是怎么定下來的?能否保證今后原奶的質量呢?業內專家進行了分析。圍繞乳品新國標的爭議話題,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聲音。
焦點一:蛋白質含量
對于蛋白質標準,據了解,中國1986年的“國標”2.95與國際標準已有明顯差距,2010年的標準在其基礎上為何又降到了2.8。
參與這次國標制定的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王加啟表示,影響奶蛋白含量的因素很多,飼料是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因素,而目前中國奶業有76%都是散戶養殖,在精飼料投入不足,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奶蛋白含量。1986年制定標準時,中國以國營農場為主,奶牛數量少,都是集中養殖,2.95的指標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并不高。而現在的情況已經大不一樣。
王加啟分析,分散飼養、多種模式飼養的奶業發展局面,導致奶牛的品種,飼養的水平,管理的水平和飼養的環境參差不齊。
中國農業大學的李勝利教授是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他表示,新國標中,蛋白質含量的標準,是根據檢測部門長期監測得出的數據確定的。此前中國農業大學在全國設立了24個試驗站,150個輻射點收集信息,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奶蛋白含量實際上達不到2.95。這是工作人員在黑龍江省一個國內大型乳制品生產企業監測的數據,可見這家企業在東北地區奶蛋白含量達到2.95以上的比例是75.1%,中南地區是63.7%,西北地區僅為23.6%。
對于新國標把奶蛋白含量標準最終定為2.8,86歲高齡的中國奶業協會顧問曾壽瀛則有不同的觀點。從1985年開始,曾壽瀛老人作為主要標準制定者和起草人,參與了《消毒牛奶》《酸牛奶》《全脂奶粉》等8項目乳品衛生標準的制定,參與并見證了1986年的乳業國標制定。
曾壽瀛表示,他看到材料上介紹,內蒙、黑龍江有6%和10%的奶牛達不到2.95,只能達到2.8,那么這些地方的是不是應該分析一下,為什么達不到。以前過去中國那時候有一個叫北方奶牛一宗族,中國南方奶牛一宗族,那個資料都充分地顯示,都是收購的牛奶在2.95,或者接近2.95,或者高于2.95,2.8是三級品,是等外品,2.95才是正品,現在是次品變正品.
曾壽瀛認為規范養殖和科學飼喂,達到2.95以上并不困難。他通過一組數據指出,這是位于福建南平的一家大型乳制品生產企業,從2007年到2009年生鮮牛乳主要指標中,除了個別月份乳蛋白的含量在2.96以上,其他均在3.0以上,2009年4月份的最高數值達到了3.08。
對于目前的乳業生產狀況,兩方給出了不同的數據,那個數據更接近真實的情況呢?
在黑龍江哈爾濱南崗區的紅旗滿族鄉,奶牛養殖是當地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農民的主要收入,據了解當地農戶都是分散式的小規模養殖,而且每戶養殖八到十頭,能占到90%以上的比例。在這個村子里,養了20多年牛的農戶付明禹表示,他們家里的玉米秸稈喂完了,只能暫時把牛栓在路上補充些青草。飼料的連年上漲,奶牛養殖戶的利潤越來越小。跟2009比,2010的玉米價格,每公斤上漲了四毛多,豆餅每噸上漲了三四百元,配合飼料每噸也上漲了500元,飼養一頭牛每月的飼料成本直接增加200多元,而現在每公斤奶的價格是2.7元,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養牛不掙錢,養殖戶都喂不起精飼料。
據了解,紅旗滿族鄉多戶村民的這些分散飼養的奶牛的飼料多是玉米秸稈,豆餅,或是混合飼料,每天每頭牛的飼料成本都不超過30元。當地的奶牛合作社站長稱,飼料的情況,直接影響了奶蛋白含量,從他們收奶的情況來看,大部分養殖戶送來的奶,蛋白含量在2.8-2.9的占50%,2.9以上高指標的奶占50%。
位于雙城縣幸福鄉的慶源牧業,這里是有著900頭奶牛的規模牧場。這里每頭牛每天的飼喂成本達到了40多元,為提高蛋白還添加了每噸1200元的羊草。但是廠長表示,按照DHI來檢測的話,還有20%奶蛋白含量達不到2.8。
黑龍江慶源牧業場長薛英峰表示,一定的資金實力和規模至少能保障80%的奶品奶蛋白含量達到2.9以上。但是他們所在的雙城縣,像他這樣具備同等實力的牧場不過三家,對于有著22萬頭奶牛存欄量的雙城縣來講,90%以上的散戶小規模養殖,難以達到2.9的標準。
黑龍江奶業協會秘書長認為,2.8的數據符合奶牛泌乳期規律,而北方地區奶牛養殖量占全國的82%,其中70%以上是農戶散養,又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客觀事實。
那么農戶養牛到底有沒有突破?能否養出奶蛋白在2.95以上的奶牛來呢?中國奶業協會乳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曾壽瀛來到了江蘇省常州市橫山鎮的這家奶牛合作社進行了調研。
常州橫山鎮蘇農奶牛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建國認為,奶蛋白含量是2.8,2.9還是3.0,三個數字表面看起來差異不大,但是實際上事關成本大小。按照他們的計算,蛋白含量每提高0.1個百分點,喂飼料成本就得相應增加五塊錢左右。這個合作社實行的是按質論價,他們以奶蛋白2.9為標準,以每公斤牛奶3元錢為相應的定價基礎,每高出0.1個蛋白含量就會增加5分錢。同樣,每低于0.1個百分點會有相應的懲罰性罰款。計算下來,每產一公斤奶,蛋白含量2.95要比2.8,能多賣1.23元左右。
曾壽瀛的課題組長期對這個合作社進行質量檢測,他們發現,在合作社實施按質論價的體系后,從日常監測數據來看,牛奶蛋白達到2.95的比例占95%以上。
曾壽瀛表示,每天要檢測,一個月三十天,他一年下來要多少份數,三年的份數,證實了他的牛奶常年維持到2.95。
據了解,目前發達國家的原奶奶蛋白含量可以達到3.2%,加拿大的奶蛋白含量在3.3%,新西蘭能夠達到3.8%。顯然,只有先進的集中飼養模式才能培育更好的牛,吃上更好的飼料,產出更好的牛奶。但對中國乳品行業來說,完成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面對這種困境,國家標準到底應該是就高還是就低呢?
對于中國乳品行業來說,短時間內改變散戶養殖占90%的傳統模式確實很難,所以很多人認為,新國標如果提高奶蛋白標準,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而反對方的觀點是,不能因為發展水平低,就降低標準,以至于整個產業陷入惡行循環,更何況從操作環節看,可以實行優質優價的辦法,用市場手段推行高標準。這個兩難的問題似乎陷入了無解的尷尬。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認為,如果采用原來的國標的話,意味著我們有將近20%多比例的奶,都可能成為不合格的。大部分人進不去,可能有一些奶農會出現倒奶的可能性。針對目前全國70%以上乳品來自散戶養殖的現狀,過高的蛋白標準,只能催發更多的倒奶事件發生。在李勝利看來,過高的標準對提高奶品質量也是有害無益。
三聚氰胺在發生之前就是因為奶源過剩。李勝利分析,正是因為達不到企業的收購標準,一些人為了把牛奶賣出去,寧愿鋌而走險添加三聚氰胺。
但是對于低標準一直持反對態度的曾壽瀛并不認同這個觀點。曾壽瀛認為,三聚氰氨它是見利忘義,不會是被迫,不會是因為2.95的問題。它不會是2.8就不摻假了。
曾壽瀛表示,現在把標準降低,無法遏制不法分子添加三聚氰胺,而且,他認為低標準也會帶來另外一種隱患,乃蛋白含量低會影響牛奶固有的香味和脂氣味,難以避免一些企業不用添加劑或者脫水奶粉以次充好。
奶蛋白數據的降低,會不會使生產企業為提高口感而使用添加劑呢?低標準對企業加工又會有什么影響呢?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鈕立平表示,他們企業不存在增加其他添加劑的問題。他們的產品線很豐富,2.8的奶可以生產出產品,2.95以上也可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
鈕立平表示,他們要生產極致奶的話,必須要用2.8奶蛋白的奶,不能夠添加任何東西,只能用優質的奶源去生產。普通的一些中型或小型企業中,它有成本上的考慮。因為它的脂肪可能低了,有可能為了達到標準去添加一些東西。
焦點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
看來,奶蛋白含量標準高低對乳品行業究竟會帶來什么影響,還有很多未知數。而圍繞乳品新國標的爭論中還有另一個焦點就是菌落總數。新標準由原來的50萬調高到了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了20倍,被業界驚呼為一夜倒退25年。那么,這個標準又是如何確定的?
新國標制定專家起草組組長王竹天表示,如果是真的把它整到50萬的話,就會把這一些大量的這些牛奶拒之門外。
王加啟分析了菌落總數定在200萬的原因。他認為,在新的標準里面,菌落總數定的是200萬,在1986年的標準里面分了四級,一級是50萬,二級是100萬,三級是200萬,四級是400萬,所以說你比較兩個標準的話,你會發現新的標準,既沒有嚴格,也沒有放松,它相當于原來標準的三級的那種標準。依照中國目前的養殖現狀菌落總數如果設置在50萬,會有一半牛奶被拒之門外。而曾壽瀛則認為菌落指標過高會直接影響牛奶的安全性。
曾壽瀛認為,200萬的細菌數,不可能把所有的細菌殺滅掉,那么牛奶中殘存了一定量的數量,這個數量對牛奶在運轉的過程中,保質期必然要縮短。
那么菌落值在50萬和200萬到底對安全性的影響有多大呢?農業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測室王俊博士認為,如果是50萬的數的話,在這個擠奶的奶站里面,應該大家能覺得,就是說進去一看的話,應該覺得比較干凈,地面上沒有殘余的牛奶。200萬的話應該就是比較臟的條件,應該基本上來說夏天蒼蠅是滿處飛的,然后會有一些殘余的牛奶散落在地面上,衛生設備,有些時候可能會聞到一些異味。
王俊認為,菌群數量不同,對乳品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響。不過,在國家疾控中心,負責營養與食品安全的王竹天副所長則認為菌落微生物不是致病菌,不會影響乳品安全。
菌群數量的不同,到底對乳品會有什么影響呢?有20年乳品安全生產經驗的王炎場長表示,菌落總數體現出牛奶生產的衛生狀況,同時也影響著奶制品的保質期。冷鏈生產控制,牛奶擠下后進入這些儲罐中,溫度迅速降到4度以下,然后再裝冷藏車,運往加工廠。整個過程一直在低溫下運行,這樣細菌總數可以控制在10萬以下。對企業來說,相應設備的投入和改造則需要大筆資金。而很多企業會把成本轉移到終端產品上去。
王加啟表示,企業實施真正的優質優價的體系,是推動牛奶品質提高的絕對性力量,其它的都是輔助性力量,因為市場它是一個最大的推動力量。在美國乳制品安全體系中最重要的《A級高溫滅菌奶法令》被記錄于美國《聯邦法規法典》,該法規為美國奶制品的檢驗檢測提供了可靠依據。監管的力度和規范,在這一點中國比較欠缺。
黑龍江奶協秘書長吳和平同樣贊同從事實出發制定新國標,但是針對目前中國奶業的發展,他認為應該用奶粉貯備流轉制度和相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對奶業行業進行保障。他認為,在國內制訂一個長期的一個奶粉儲備流轉的制度,它會對穩定行業高峰低谷這種不斷的變化起到一個穩定作用。
作為衛生部原乳品訂標組副組長,曾壽瀛一直堅持用高標準引領行業發展,他認為,乳蛋白含量指標定在2.8,菌落總數定在200萬的低標準嚴重制約了國內乳業的發展。中國乳業發展可以借鑒新西蘭,建立第三方檢測機構。新西蘭擁有全球領先的乳品第三方檢測機構-SAITL乳品檢測中心。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的建立可以為奶戶和乳制品企業提供公正的交易平臺,與按質論價價格體系相結合,保障奶農與企業利益的均衡,促使奶農主動提高生鮮乳質量。
曾壽瀛指出,中國對生乳的標準,是不是能夠分級,不要實行一個項目只有一個指標,例如蛋白質就是2.8,例如菌落總數就是200萬,為什么不可以考慮分級呢?這個分級對消費者來講是有好處,對乳品企業來講也有好處,對奶農來講它也有好處。
乳品新國標究竟是訂高了還是低了,很難給出一個定論。這場沒有結果的爭論里,卻讓我們看到了乳品行業的窘境。客觀地講,中國乳品行業最近十幾年確實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但是很多結構性的缺陷一直被表面繁榮所掩蓋。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喝上好奶,必須養好奶牛。然而,過去大量投資都集中在乳品生產銷售環節,并不缺少先進的技術設備,對行業基礎的養殖環節,反倒沒有相應規劃,以至于產業鏈前后脫節,養殖水平落后于很多國家,原奶質量不穩。扭曲的產業結構不僅給國家標準怎么制定帶來了一系列兩難,也對乳制品的安全構成了隱患。不過,安全和品質都應該是一個產業發展始終不渝的目標,作為制定標準的主管部門,在顧及現實利益的同時,千萬別忘了這點。
(李敏娜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