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中美之間周旋將會付出什么沉重代價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0 08:18
專欄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撰文指出,如果英國削弱美國對華外交政策——或只是刻意地采取中立姿態——美國政府肯定會注意到。下一次英國面臨安全危機時——無論是在利比亞還是在福克蘭群島,它或許會發現華盛頓提供的幫助和同情心比正常情況少得多。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長期以來,英國的對外政策一直建立在英美特殊關係的基礎之上。未來一周,英國政府將嘗試構建另一層特殊關係——這一次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5天國事訪問期間,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政府將竭盡全力給予習近平禮遇。這位中國領袖將成為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一場宴會的尊貴客人,他將在維斯敏斯特(westminster,英國議會大廈)發表演說,他將在契克斯(chequers,英國首相官方別墅)受到英國首相款待,並將在財政大臣的陪同下訪問曼切斯特。
習近平的訪問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精心籌劃,以便向中國國內傳遞積極的畫面。但是,這些排場很可能被某些意外的情況打亂。美國海軍已經放話,打算在今後幾天在南中國海挑戰中國的領土主張。近幾個月來,北京方面一直在鞏固這些主張,實施“填海造島”活動,建成了一些人工島嶼,其中有些還建造了簡易機場。美方預計將航行至這些新島嶼的12英里范圍以內——以此表明美國不接受中國在太平洋(601099,股吧)確立了新領海的立場。
完全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景:就在中國海軍和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互不相讓的同時,習近平和英國女王在倫敦觥籌交錯。英國的盤算似乎是,其可能與中國建立一層新型“特殊關係”,而不危及英美之間的傳統“特殊關係”。本周的事件應該促使英國官員更加認真地思考這種假設。
習近平在美中之間緊張加劇的大背景下訪問英國,這一事實本來可以被認為輕描淡寫地說成是一個令人遺憾的巧合——如果不說它符合一個模式的話。今年早些時候,英國成為首個加入由北京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的西方大國,震驚了那時對亞投行采取回避態度的美國。英國的決定為其他歐盟(eu)國家競相加入亞投行鋪平了道路——同時使美國遭受了尷尬的外交挫折。奧巴馬政府一名感到挫敗的官員指責英國政府“不斷遷就”中國。
奧斯本很明顯是英國政府拉攏中國努力背后的推動力之一。他相信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聯系對英國未來的繁榮至關重要,並正在推動一系列倡議——包括中國投資於英國能源行業和基礎設施、以及讓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扮演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角色。
英國政府也許覺得,它可以集中精力發展與中國的商業關係,同時忽視太平洋的安全問題。太平洋距英國很遠,英國在那里沒有海軍力量。然而,隨著美國逐漸將外交政策的重點放在應對中國的崛起上,這項戰略很可能會越來越成問題。
英國面臨的危險迄今之所以很容易被推到一邊,是因為美國和中國以不同的方式開展外交。例如,如果卡梅倫得罪了中國——比如他見了達賴喇嘛(dalai lama),他會被明確告知,此舉會有后果——會晤被取消,商業協議落空。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當英國在亞投行的問題上惹惱美國時,英國與美國之間的商業和安全紐帶並未立即受到損害。
但是,就此假設英國永遠不會為此付出代價將是錯誤的。英國在安全上仍然深切依賴其與美國的“特殊關係”。美國占北約(nato)軍事支出的比例已經達到75%——而英國的國防政策基於這個聯盟。英國安全政策的其它核心方面——從情報共用到核武器——依賴於美國的合作。然而,如果英國削弱美國對華外交政策——或只是刻意地采取中立姿態——美國政府肯定會注意到。下一次英國面臨安全危機時——無論是在利比亞還是在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它或許會發現華盛頓提供的幫助和同情心比正常情況少得多。
卡梅倫政府需要更深入地思考這些兩難。在這層意義上,習近平此次訪問英國的時機再好不過。
譯者/何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