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發改委示警汽車業產能過剩產銷兩旺泡沫多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09年9月10日 14:36

中國8月份汽車產銷再超百萬輛,而發改委卻提出汽車產業未來可能出現產能過剩,分析認為,當政策效應逐步消退和市場飽和度逐步提高後,市場承接能力必然降低。

據證券日報9月10日報道,發改委明確提出汽車產業未來可能出現產能過剩。而8月份國內汽車銷量數據出爐,顯示產銷兩旺繼續攀高,比業界之前預期的還要好。這似乎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難道「汽車業產能過剩」真是個偽命題?

09年以來,在出口下滑、國際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國內汽車銷售一路攀高,實屬09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亮點。8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4.07萬輛和113.85萬輛,環比分別增長2.62%和4.71%,同比增幅則分別達86.10%和81.68%,整體保持了較高水平。這也是中國汽車產銷連續六個月達到百萬輛水平。而綜合前8月來看,國產汽車產銷分別達到825.07萬輛和833.13萬輛,月均超過百萬輛,意味進入汽車月產銷百萬輛時代。


誠然,這其中主要是國內大規模實施汽車下鄉、減免購置稅等等各種刺激政策的結果。但是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8月份,中國自主品牌轎車和乘用車重新從日系車企中奪回了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寶座。前8個月,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和轎車分別銷售275.91萬輛和129.11萬輛;而亞軍日系車的該組數據分別為132.56萬輛和113.31萬輛。差距繼續加大,09年以來的領先優勢幅度擴大到7個月。

顯然,除了政策效應,民族品牌的創新和自強也是市場煥發生機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且,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在保增長的前提下,汽車產銷兩旺,不僅提升車企盈利能力,對於就業消費的帶動作用就更自不待言了。中汽協統計的2009年1至7月汽車工業19家重點企業(集團)經濟指標快報顯示,重點企業前7個月在汽車產銷大幅增長的拉動下,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主要指標均出現了好於上年同期的情況。19家重點汽車工業企業(集團)1至7月累計實現利潤總額537.59億元,同比增長8.82%,首度由負增長變為正增長。

那麼,發改委為什麼要在這一產業如火如荼的時候潑上一盆冷水呢?

早在2006年3月,國務院曾下發《關於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汽車產業首次被列入產能過剩的「黑名單」。其後,國家發改委根據上述《通知》針對汽車產業的調整進一步明確為:所有新建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和現有企業跨產品類別的生產投資項目,除滿足產業政策要求外,還要滿足自主品牌、自主開發產品的條件;現有企業異地建廠,還必須滿足產銷量達到批准產能80%以上的要求。只不過隨著其後兩年宏觀調控的放鬆,汽車行業的過剩並未如期而至。

三年後,在新形勢下,同樣是3月,國務院通過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其中也暗含產能調控之意:新建汽車生產企業和異地設立分廠,必須在兼併現有汽車生產企業的基礎上進行。

正如古語所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未雨綢繆總要勝過亡羊補牢。況且,經過此次全球危機的洗禮,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癥結也被明顯地暴露出來。

汽車行業的問題不在於發展太快,而在於自身技術創新水平的不斷提高,自主品牌的創建,出口競爭力的增強,市場消費服務環節和環境的培育,以及新舊流通市場的良性循環等方方面面的同步提高。否則,只有產銷數字上的紅火,就會遺留下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

因而,汽車企業確實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為一時的繁榮而貽害。當政策效應逐步消退和市場飽和度逐步提高後,市場承接能力必然降低。在此意義上說,現在提出「產能過剩」並不是什麼偽命題,實屬真知灼見。

(杜琰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