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封閉式基金沒有理由維持高折價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中國證券報)


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曾經有過很劇烈的波動。自從1998年「正規版」的封閉式基金開元和金泰面世後,封基的折價故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雖然這批封基也曾被短暫炒作到溢價狀態,但由於之後A股進入了長達四年的熊市(2001-2005年),大多數基金都長期處於大幅折價狀態。尤其在2005年熊市最低迷時,不少品種曾經達到折價50%的地步!

有趣的是,回頭看,大多數封閉式基金的長期業績其實是戰勝了上證指數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年把封基炒成溢價狀態倒是有道理的。而之後長期折價的原因,反倒令人迷惑不解。

我們先看看海外市場對封基折價的經典解釋能不能套用在國內市場:

1、淨值可能高估。國外市場的高估問題,往往是因為兌現股票時引起的資本利得稅。但是國內市場可能更多地擔心基金重倉股有莊股嫌疑,雖然炒得很高,但是以後兌現時,股價必然下跌,因此目前的基金淨值是有水分的。然而,現實中我們好像不大會看到暴跌出貨的基金重倉股,或者至少這個現象不比其他莊股更慘烈。況且大家若真的擔心這個問題,以平價買開放式基金不是更危險?


2、市場分割假說。這個道理貌似在中國市場很有說服力,因為基金公司和代理渠道都因為沒有增量利益驅動,幾乎不會對封閉式基金進行宣傳。但問題是中國的基金還沒有發展到供大於求的地步,所以現實中封基並沒有受到冷遇,高折價封基十大持有人中很多保險公司都買到了上限,怎麼能說需求量因為宣傳問題而不足呢?

國內的投資者可能對封基高折價有一些更「主流」的解釋:

1、擔心基金公司犧牲封閉式基金利益,給開放式基金輸送利益。但近幾年在管理層的嚴格監管下,惡性的利益輸送案已經很少見諸報端。某些年份封基的平均淨值漲幅甚至超過了開放式基金。更何況,有業績提成的專戶理財新業務出現後,開放式基金也有利益驅動給專戶做利益輸送。比較起來,封閉式基金已經打了7、8折,即便被「潛規則」,是不是受傷害更小呢?

2、由於保險等大機構控制了封基的大量籌碼,因此市場流動性變差。但是流動性變差的資產沒有必然的邏輯應該出現折價。房產就是典型的例子。一個小區一千套房子,如果每年發生二、三百套的交易,房價就肯定沒有現在那麼貴了。股票市場中,籌碼集中、換手率越來越低的莊股,往往市盈率、市淨率也比較高。所以機構控盤並不是封基折價的直接理由。

除瑞福、同慶這種創新型封基外,目前市場上剩下的封基還有30只左右。這其中,折價率在20%以上的十餘隻封基很受關注。

如果準備買入基金後長線持有四年,封基投資者有很大的把握戰勝開基投資者,因為後者在未來四年幾乎要每年有5%的超額收益,才能戰勝封閉式基金。此外,封基投資者相當於在目前的3000多點用2500點的價格買入一攬子基金「主流」重倉股,因此比起「定投」這類被動式投資領域,那些平價交易的開放式基金、尤其是指數基金的銷售理由就變得蒼白無力,甚至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