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著力發展國內市場:中國經濟復甦後必然選擇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上海證券報)


魯迅先生曾經提出國一個經典命題:「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在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大潮中,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主人公娜拉摔門離家而去的這一結尾,被賦予了革舊圖新的含義。但魯迅先生一針見血地說:由於缺乏獨立的經濟地位,娜拉出走以後「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由娜拉聯想到了眼下的中國經濟。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下階段有望企穩。由國家統計局信息顯示,此輪經濟的底部應該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當前我國經濟已經見底,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下階段經濟也有望企穩向好。

影響中國經濟復甦也好,企穩也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有所緩解;二是國內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雙重力量起到了作用。特別是天量信貸資金推動了國內投資的瞬時啟動,為防止外需大幅萎縮背景下國內經濟的嚴重滑落作出了貢獻。

對我們而言,此次金融危機教訓深刻。一是一個大國,經濟發展必須立足國內,應將國內市場的開放、開發放在首位,決不能「瞻外而不顧內」;二是政府投資只能救經濟疲弱於一時,經濟長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民間資本的積極投入。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民營企業的發展,鼓勵民間資本投入,要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反對壟斷和限制。


我們對第一點已有很深的體會,但當大量勞動密集型、外向型企業遇到困難及失業人員劇增時,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會面臨一定挑戰。對於第二點,我們的認識並不很一致。

就我國經濟而言,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主要是表現在我國實體經濟的對外高度依賴性。在外需急挫背景下,就必須轉向國內需求,而國內消費需求又囿於社會保障、收入差距等諸多因素困擾,多年來並無太大起色,只能借助於啟動投資需求來承接下落的經濟。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在整體上與中國農村的發展模式很相像。農村的青壯勞力外出打工,寄回工資供養已經基本不靠撂荒的土地過活的家人。外向型企業通過出口賺取外匯,來供養國內市場無力容納或勉強容納的企業所帶來的隱形或顯形的失業人群。一旦外部環境惡化,打工仔回到了家,而撂荒的土地生產力無法在短期內恢復,特別是無法適應回家的新一代農民需求。

外向型企業掙扎在破產邊緣,向內轉已來不及。一是企業自身產品結構問題,更為嚴重的另一歌問題則是,我們根本沒有有意識地培養內部需求,既缺乏培養的基礎和條件(如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公共醫療等民生基本建設),也沒有可持續的啟動內需的收入基礎(我們剛剛達到人均3000美元的水平)。這樣,外向型企業與打工仔的命運如出一轍。在此背景之下,靠國家的投資力托下滑、衰退的經濟也是不得已之選擇。

但我們想問的是,經濟被托起之後的前進方向是什麼?首先,中國的此次危機與美國不同,受衝擊的對象主要是實體經濟中的外向型企業,進而又影響到國內的上下產業鏈。如何防止下次類似危機對國內經濟的嚴重衝擊和傳染,我們還必須要從國內找到源頭。從短期來看,中國的外向型經濟難以得到明顯改變,但不再過度依賴國外市場、開放和開發國內市場,不僅是目前我們要做的事情,而且也是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所必須做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世界經濟預期逐步穩定和國內經濟可望企穩的機會,尋找新的經濟支撐點來短期內輔助、長期內替代政府支出工具。

我們認為,這一新的支撐有助於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發展,其實現手段與途徑就是要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的潛力,打破行政壟斷,徹底對內開放,特別是仍被國有企業壟斷的一些行業,要採取措施積極鼓勵支持民間資本的進入。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餘年,於今已處於一個新的起點。可以說,「市場化」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大方向。但我們之所以說中國改革開放處於一個新的起點,是指在主張市場化改革方向的改革者內部,已經明顯地出現了既得利益團體,這一特徵體現為其支持市場化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手中掌控的稀缺資源能通過市場的方式賣個好價錢,這類資產本來或者是屬於為公共利益服務的資源,或者是能夠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更有效率地為全社會、全體公民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的。

今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度如何和廣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能夠和平地解決既得利益團體與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所必需的打破壟斷、公平競爭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解決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經濟今後「復甦」的頻率。如果這一矛盾解決得好,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也就類似於解決了娜拉出走後的經濟地位。如果這一矛盾解決得不好,恐怕不利的結果或影響還會繼續存在。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