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中國外債降勢趨緩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7月1日,國家外匯局發佈2009年3月末中國外債數據。數據顯示,儘管中國外債從去年四季度起的降勢依舊,但降幅已趨緩。

截至2009年3月末,中國外債餘額為3367.21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台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比上年末減少379.4億美元,下降10.13%。這一方面是由於到期歸還,另一方面是由於外債流入的減少。

外債餘額的下降主要來自短期外債的減少,而中長期外債則降幅有限。

數據顯示,中長期外債(剩餘期限)餘額為1632.53億美元,比上年末減少6.23億美元,下降0.38%,占外債餘額的48.48%;短期外債(剩餘期限)餘額為1734.68億美元,比上年末減少373.17億美元,下降17.7%,占外債餘額的51.52%。


事實上,去年四季度起中國外債首現降勢,而此前外債一直保持著自匯改以來的強勁增勢。

2008年四季度,中國外債餘額3746.61億美元,相較於三季度末大幅減少約673億美元。這種增勢的逆轉,實際上在預料之中。

建行研究部高級分析員趙慶明分析:首先,信貸規模管制的取消,使原來借道境外的融資得以重新回歸人民幣市場;其次,次貸危機後國際融資環境惡化;再次,人民幣匯率自去年年中以來趨穩甚至在境外離岸市場表現出一定的貶值預期,減少了企業對美元的融資需求;另外,經濟放緩本身也讓企業的融資需求縮小。

上述原因直接導致對外借債減少,這種來源於短端的外債減少,客觀上對國際收支的均衡起到了一定的修復作用。

而此前,中國的外債餘額呈現出加速上漲的勢頭。

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外債餘額比上年末增加335.53億美元,2006年增加419.43億美元,2007年增加506.30億美元,2008年前三季度增加683.34億美元。

外債流入的加速,加劇了中國「雙順差」的國際收支格局。

目前,伴隨著外債餘額的下降,中國外債的結構也進入一個更合理的調整週期。

從期限看,短期外債的占比已經由2005年底的55.56%,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末的51.52%,改變了長期以來短期外債高居不下的局面。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