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示警:債務問題已危害歐元區復甦 各國政府及央行應考慮及早退市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際清算銀行28日在年度報告中就債務風險發出警告,稱債務危機已危害到歐元區經濟復蘇,公共債務長期居高不下可能會削弱經濟潛在增長力,并威脅到未來貨幣政策的穩定。各國應考慮盡早提高利率削減政府開支,以促進全球經濟復蘇。
綜合外電6月29日報道,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8日在年度指出,政府大規模的支出加上央行采取的非常規措施,已扶助全球經濟避免踏上大蕭條之路,且許多市場已恢復常態,但部分發達經濟體的復蘇依然脆弱,而且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壓制了復蘇步伐,各國政府及央行應考慮及早退市,以促進全球經濟復蘇。
BIS指出,全球央行長期維持低利率勢必導致市場投資決定傾斜,且救市措施掩飾企業虧損,長期亦會妨礙實體經濟和金融業自行調整。報告警告,當前金融體系仍脆弱,加上救市副作用,隨時令經濟再陷衰退
BIS在報告中強調了過高的公共債務水平帶來的風險,債務危機已經危害到歐元區經濟復蘇,長期而言可能還會抑制經濟的潛在增長力,并加大將通貨膨脹率維持在較低和穩定水平的難度。報告警告稱,在確定適當的政策立場時,各國央行需考慮到亟需的財政緊縮措施可能帶來的影響,但他們同時還必須兼顧到長期維持極低利率水平可能導致經濟發生危險扭曲的風險。
國際清算銀行表示,希臘債務危機表明,債臺高筑的政府如今已沒有什么操控的空間,很可能已無法扮演最后拯救銀行于水火的終極買家的角色了。除非各國采取堅決行動來應對財政問題,否則就將面臨投資者憂慮情緒進一步加劇,危機蔓延到他國的風險。
國際清算銀行同時指出,公共債務長期居高不下將可能導致經濟更容易受到負面沖擊,從而削弱了經濟增長的潛力,并威脅到未來貨幣政策的穩定。該行告誡稱,公共財政的持續惡化可能導致政府向中央銀行施壓,迫使其容忍物價的進一步上漲,并導致公共債務進一步上升。
在極端情況下,公共債務的高企和持續上升將導致投資者不愿投資政府債券,并迫使央行介入債券市場交易。在這種情況下,加息已經無法起到控制通貨膨脹的作用,因為任何上調利率的舉動只會導致利息償付的成本上升,進而加大債務規模。
在承認上述情況在短期不會發生的同時,國際清算銀行認為更大的可能是上述情況將導致公眾的通貨膨脹預期上升,促使投資者追求更大的通貨膨脹風險回報,從而導致中長期利率走高。
該行表示,目前尚無跡象顯示通貨膨脹預期已經失控。但若各國政府無法恢復財政可持續性,那么就將加大通貨膨脹預期出現突然和意外變動的風險。
[NT:PAGE=$]
該行警告稱,大型發達經濟體的復蘇還遠未能達到自我持續的程度。應急性刺激政策持續的時間越長,引發經濟不健康扭曲的風險就越大。
該行表示,這類強有力的政策伴有很強的副作用,而這類副作用的危險已開始顯現。該行補充稱,政府的直接支持實際上拖延了后危機時代的自我調整。
該行還警告稱,長時間實行超低的實際利率將改變投資決策,拖延對損失的確認,加大其后追求收益過程中的冒險的程度,并鼓勵高水平借貸。
國際清算銀行指出,盡管實施宏觀審慎政策有助于提高金融系統的抗干擾力,但貨幣政策更應該在防止繁榮時期金融系統性脆弱性累積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該行稱,只是著眼于兩年左右時間段保持通貨膨脹穩定的貨幣政策在確保金融穩定方面目光短淺,因此無法起到長期確保金融穩定的作用。
該行還對銀行利潤的可持續性表示懷疑,稱銀行有可能進行資產沖減,對主權風險的高敞口以及可能遭遇再融資困難和美元融資短缺等等。
該行指出,過去一年許多歐美銀行的利潤嚴重依賴固定收益和貨幣市場,面向私營領域的信貸投放大大縮水,許多跨國銀行的貸款和存款比率下降。此外,一旦收益率曲線趨平,銀行投資長期證券的趨勢將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全球各主要央行官員于6月26-28日在巴塞爾舉行的BIS年會上舉行會晤。此前全球領袖在多倫多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上同意采取不同的路徑來削減預算赤字,加強銀行體系安全性,反映出很多國家的經濟復蘇不均勻而且脆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