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上海負責人談“十二五”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鉅亨網新聞中心
顯著提升配置全球資源的功能與服務我國的能力發展改革委、上海市負責人談“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新華網北京1月30日電(記者江國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30日公布了《“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主要內容。為什么《規劃》提出要顯著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配置全球資源的功能和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規劃》在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方面還提出了哪些目標、任務?如何處理好上海和香港兩個金融中心的關系?記者就此采訪了發展改革委和上海市政府負責人。
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
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上海市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2009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發展改革委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本《規劃》。《規劃》是指導“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行動綱領。
這位負責人說,《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發展目標:瞄準世界一流國際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務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上海金融市場的國際內涵和全球影響力,力爭到2015年基本確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
四大預期性目標
上海市政府負責人表示,為客觀衡量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進展,經過與相關部門和有關專家研究討論,《規劃》確定了四個方面的預期性指標:
金融市場規模顯著擴大。到2015年,上海金融市場(不含外匯市場)交易額達到1000萬億元左右,主要金融市場規模保持或進入世界同類市場前列。
金融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到2015年,參與上海金融市場的境外投資者規模顯著擴大;上海證券交易所主要指數、上海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成為境內外人民幣資產定價的主要基準利率,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成為境內外人民幣交易定價的主要匯率基準等。
金融服務功能明顯增強。到2015年,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達到22%左右;管理資產規模達到30萬億元左右。
金融發展環境明顯優化。到2015年,上海金融從業人員達到32萬人左右,國際化高端金融人才和新興金融領域的人才明顯增加,金融發展環境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多策并舉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上海市政府負責人表示:圍繞2015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規劃》從六個方面闡述了“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以拓展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為重點,加快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在提升現有金融市場功能的基礎上,發展新的金融市場形態。
以吸引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為重點,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體系。促進金融機構總部和功能性金融機構集聚發展,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將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總部設在上海。
以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中心為重點,加快建設現代化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面向全球的人民幣支付清算網絡,支持和推動金融市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以加快金融市場改革創新為重點,不斷提升金融中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深化金融改革,支持和鼓勵金融創新,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金融市場和金融企業為主體的金融創新機制。
以建設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中心為重點,加快提高金融國際化水平。積極有序推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鞏固上海金融市場在服務我國金融對外開放和人民幣跨境使用中的主導作用。
以制度建設為重點,著力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發展環境。加強金融法治環境建設,完善金融稅收制度,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金融監管制度。
滬港加強金融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上海市政府負責人表示,上海和香港作為國家具有重要影響的兩個金融中心城市,在共同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兩地金融合作不斷擴大,聯系日益緊密,進一步加強滬港兩地金融合作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位負責人說,未來,滬港金融合作將更多地面向全球,進一步拓寬視野,更好地服務于中國提升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要面向未來,不斷開拓新領域、新空間,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提出的多樣化金融需求。
根據上述規劃,“十二五”時期,我國要進一步發展滬港金融的互補、互助、互動關系,完善滬港金融合作機制,加強滬港在金融市場、機構、產品、業務、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滬港金融市場產品互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