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訪華展示中歐合作新前景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德深化經貿合作可以在歐洲起到示范效應
剛剛參加完歐盟峰會,德國總理默克爾就馬不停蹄地于2月2日至4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此次也是默克爾自2005年上任以來的第五次訪華。今年又恰逢中德建交40周年,可以說,本次默克爾對中國的訪問或將起到“展望未來”的作用。也就是說,不僅可以進一步充實中德戰略伙伴關系的實質內容,而且對推動下一步中歐經貿合作順利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今年歐洲經濟發展需跨越多重障礙
在達沃斯年會召開前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了《世界經濟展望》最新報告。在報告中預測,全球經濟將在今年增長3.3%,比去年9月報告的預測值下調了0 .7個百分點。其中今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將為負0.5%,比去年9月的預測值下調了1 .6個百分點。筆者認為,歐洲經濟的確病得不輕,而今年歐洲經濟發展至少需跨越三重障礙。
歐債危機難以快速修復
第一重障礙是歐債危機難以快速修復。盡管近期歐元區貨幣市場貸款利率已經有所下降,來自于德國和法國等歐盟國家的經濟數據超出分析師預期,且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國債價格都在回彈。不過,形勢改善的跡象正在與風險展開較量,這些風險包括政治爭斗可能導致援救計劃脫軌,希臘可能面臨銀行業崩潰或債務違約的風險等。其次,為了削減自身債務,歐元區國家銀行正在積極囤積現金,并限制面向經濟的放貸活動,這可能也會由于信貸緊縮而使歐債危機變得更加嚴重。再次,為了抑制預算赤字,幾乎所有歐元區國家都在收緊財政政策。另外,歐元區多個國家的評級被下調,對于歐洲來講雪上加霜。這不僅直接加大相關國家融資難度,還將一步削弱了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的信用。
盡管1月30日歐盟領導人峰會就永久性的歐元區援助基金達成共識,但在協調財政緊縮措施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問題上則未能達成一致。所以,今年的歐洲經濟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所言,將是“艱難的一年”。
對敘伊制裁將重創歐洲經濟
第二重障礙是對敘伊制裁或將重創歐洲經濟。1月23日,歐盟外長會議通過了對敘利亞、伊朗制裁的一系列決定。包括:對敘利亞和伊朗實施石油禁運制裁、禁止歐洲企業同敘利亞能源部門企業建立新合資企業、禁止購買和增持敘利亞公司的股票、禁止歐洲企業與更多的敘利亞企業進行交易,對參與鎮壓活動的敘利亞官員實施了旅行禁令和資產凍結、禁止伊朗與歐盟金融機構進行黃金及貴金屬交易、凍結伊朗中央銀行在歐盟境內的資產等。
筆者認為,深陷經濟危機的歐洲對敘伊實施制裁是不切合實際的做法。就拿石油禁運來說,目前敘利亞的石油產量為每天38萬桶,其中約15萬桶用于出口,95%出口到歐洲;伊朗出口的原油有近20%輸往歐盟國家,希臘、意大利等國對伊朗石油有較大依賴。日前,伊朗議員稱伊方擬停止向歐盟供油5年至15年。因制裁而導致敘伊的報復行為將使歐洲艱難的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化。
金融交易稅難在內外抵制中生存
第三重障礙是金融交易稅或難在內外抵制中生存。去年6月3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公布了一項針對2014年至2020年7年間、總額為1萬億歐元的預算提案。這份提案的特別之處,在于提出了開征金融交易稅的計劃,按所有股票和債券交易的0 .1%和衍生品交易的0.01%征稅,以增加約550億歐元的歐盟年度財政收入。不過,對于征收金融交易稅,歐盟各國意見不一。
筆者認為,開征金融交易稅能夠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的前提是,金融市場的交投不會因交易稅增加而受到打擊,而這種狀況只會當金融交易稅在全球范圍內統一征收才有發生,假如只有法國一國實施,令當地的交易成本上升,將可能會導致資本外流,使法國金融業競爭力下降;同時,征收金融交易稅將打擊法國經濟,削弱法國在歐洲和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假如下一步僅是歐盟或歐元區先行開征金融交易稅,而不是在全球范圍內開征,可能導致資金流出歐元區,這對該地區金融業以及歐洲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會更大。
全面推進中德戰略伙伴關系
正是由于歐洲經濟發展障礙重重,要跨越就需要中國的幫助。這也許就是默克爾把今年的首個歐洲外國家出訪定在中國的重要原因。近年來,中德關系的確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2010年默克爾訪華期間,雙方共同發表了《全面推進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公報》,設置了總理年度會晤、高層定期會晤、提升戰略對話級別的磋商機制。
2011年中德交往成果豐碩
2011年更是中德關系成果豐碩的一年。首輪中德政府磋商6月在德舉行,規模為歷年之最,中方13名部委領導、德方10名內閣部長出席,簽署了近20個合作文件,達成商業合同金額超過150億美元。德國到目前為止與8個國家建立該機制,其中5個在歐洲。
經貿合作不斷深化,形式創新。2011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到近1700億美元,占中歐貿易總額的1/3,已超過2010年全年,再創歷史新高。雙方在電動汽車、聯合研發等新領域開展合作。雙向投資續有發展,中國企業在德投資取得新的進展。雙方領導人還商定了未來5年雙邊貿易額翻番達到3000億美元的目標。
國際事務合作賦予中德關系更多戰略內涵。中德戰略對話正式提升為外長級,兩國外長就雙邊關系和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看法。中德在安理會、人權理事會、G 20等多邊機構中保持密切溝通與協作,在伊朗核、阿富汗、氣候保護、全球經濟治理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政治接觸,經濟先行”的交往模式對路
中德關系之所以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多因近年來兩國采取了“政治接觸,經濟先行”的交往模式。從首輪戰略對話之后發布的聯合公報可以看出,涉及政治的有6條,多為原則性共識,而涉及經濟的達17條之多,且覆蓋面廣,包含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債務危機、雙邊貿易與投資等,既體現出中德兩國扎實的經貿合作基礎和未來廣闊的合作空間,也表明兩國領導人有足夠的政治智慧,能夠從推動中德關系的大局出發,擱置爭議,務實決策。從客觀上來看,近年來,德國對華需求呈增大趨勢。歐債危機已持續近兩年,作為歐盟核心國家的德國被寄予厚望,成為各危機國的“救命稻草”。
期待進一步擴大對華出口
德國是出口大國,其出口60%以上面向歐盟國家。債務危機爆發后,歐洲普遍實行緊縮政策,美國信貸評級又遭下調,歐美市場需求整體萎縮,德國出口受重創,經濟增長遇到了極大困難,今年1月11日,德國聯邦統計局稱,2011年第四季度德國經濟可能萎縮0.25%,2011年德國經濟增長3 .0%,符合預期,但預計2012年德國經濟增速會放緩。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默克爾為首的執政聯盟高度看重中國,認為優先推動對華經貿往來是最為穩妥且對雙方都有利的做法。鑒此,德國勢必著力拓展中國市場,期待進一步擴大對華出口,同時希望從中國獲得資金。
2月2日,默克爾在與溫家寶總理會談后共同會見中外記者時,對于中國企業赴德、赴歐投資的問題,默克爾表示,德國非常歡迎中國的投資,歐洲和德國不會把經濟往來政治化,歐洲不會建立一堵“保護主義的墻”,德中兩國政府將通過合作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由此可見,德國是期待更多中國企業赴德投資,雙方在該領域合作潛力巨大,未來的中德關系還將有更加廣闊的提升空間。經過雙方共同努力,中德戰略伙伴關系將在中德建交40周年之際取得新進展,進入新階段。
中歐將致力于進一步加強經貿合作
默克爾訪華,除了進一步鞏固了中德戰略伙伴關系之外,還為加強中歐經貿合作營造了更加良好的環境。同時,中德深化合作可以在歐洲范圍實現示范效應,進而推動中國在歐洲投資的便利。
中歐經貿合作互補性強
那么,從當前情況看,中歐經貿合作的特色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雙邊經貿結構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歐盟科技發達,在資金密集型的產業方面優勢明顯;而中國以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產業見長,有許多雙贏的機會。二是中歐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交往日益頻繁,特別是企業界的合作渠道暢通,歐洲許多成熟的企業已經在中國市場找到了落腳點,而中國產品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了歐洲市場。三是中歐經貿往來開始深化發展,不僅是消費品、工業品的進出口貿易在快速增長,金融和投資等服務領域的合作也在鋪開。四是中歐之間已經并繼續建立較高級別的溝通和對話機制,有利于妥善解決彼此間的貿易摩擦,共同促進雙邊合作。
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出現抬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