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訪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里克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專訪:講述中國自己的故事——訪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里克

新華網柏林2月10日電(記者郭洋鄭啟航報道員特蕾西·古德溫)柏林國際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里克1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電影若想成功,需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講述中國自己的故事,而不是模仿美國好萊塢等外國模式。

第62屆柏林電影節9日在已被冰雪“染”成白色的柏林如期拉開帷幕,在未來10天內向觀眾展映近400部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作品。

今年共有10余部中國影片入圍柏林電影節,其中王全安執導的《白鹿原》、張藝謀執導的《金陵十三釵》和徐克執導的《龍門飛甲》入圍競賽單元,鈕承澤執導的《愛》、曹瑞原的《飲食男女2》、動畫片《大鬧天宮》3D版等9部華語電影入圍電影節短片、全景和新生代等單元。


柏林電影節主席科斯里克對今年中國電影大批涌向柏林表示歡迎。他說,中國電影和柏林電影節已是“老交情”了,有著長久的合作傳統。中國導演張藝謀和王全安都曾在柏林捧得金熊歸,今年他們又各自帶著新作前來。

科斯里克說:“柏林電影節的觀眾喜歡中國電影。”至于如何讓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向世界,他認為,中國電影應該保持自己的特色。他說,不僅是中國電影,亞洲、拉美等地的電影都需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味地效仿美國好萊塢式電影是行不通的,因為人們想通過電影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希望能夠看到來自各國原汁原味的東西”。

科斯里克對新華社記者說,作為柏林電影節主席,他不便評價競賽單元電影,但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影片《白鹿原》用3個小時的時間,講述書中提及的那段中國歷史,“真的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中國內地電影與柏林電影節獎項的“緣分”可追溯至1982年。當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動畫片《三個和尚》參加了第32屆柏林電影節短片競賽,獲最佳編劇銀熊獎。1988年,張藝謀成名作《紅高粱》收獲了第3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此后,幾乎每年都有中國影片參加柏林電影節并有所斬獲。最近一次問鼎柏林電影節的中國影片是王全安執導的《圖雅的婚事》,此片2007年榮獲金熊獎。

柏林電影節創始于1951年,以突出文藝色彩和鼓勵新人新作著稱,與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并稱為“歐洲三大電影節”。本屆柏林電影節將于19日閉幕,頒獎典禮定于18日舉行。

按照科斯里克的說法,本屆柏林電影節的主題可總結為“社會變遷”,因為世界在變,不論是歐洲、亞洲還是非洲,處處都有新的變化,體現這種變化的電影也隨之誕生。

(來源:新華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