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經濟學人:拉美不是美國後院 應共生共榮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


從經濟面向看,拉丁美洲正在經歷新生 (renaissance)。金融海嘯僅短暫打斷經濟成長,今年 GDP 可望再度成長超過 5%。更重要的是,經濟昌盛所帶來的社會進步,已幫助數千萬拉美民眾擺脫貧窮 (所得分配仍不平等)。


周四出刊的《經濟學人》指出,拉美經濟新生的背後,有兩項因素支撐:第一,是中國與印度對南美大陸豐富原物料之渴望。第二,則是經濟管理機制的穩定 (通膨改善),促進了快速的信貸擴張。

這兩項因素之間產生良性循環,使得壯大的內需市場得以平衡出口的竄升。

在前一次的經濟擴張期間,由於拉美政府管理財政得宜,因此在經濟衰退時有餘裕負擔振興措施。這對南歐來說,是可學習之處:拉美在 1980 年代進行「激烈」改革來因應主權債務危機,最終獲得了報償。

不過《經濟學人》認為,拉丁美洲經濟上要持續強盛,需要新思維,且要更為努力。

拉美面臨的風險在於「自滿」。與多數亞洲國家相比,拉美有自我缺陷:除了農業外,其它領域的生產力都較慢。南美大陸不熱衷投資與儲蓄,教育和創新也都不夠。

在巴洛可式的管理下,半數的勞動力都在非正式經濟 (informal economy) 之中奮力前進,遂無法從科技業中汲取生產力成長。

要修補這些問題,拉美政治領袖須重新發覺「改革」的慾望。擺脫百年前獨裁政權後所發展的民主,已幫助改善社會政策;但要做得更多,尤其是提升教育與健保制度。

拉丁若能改善與美國的關係,將有助降低改革難度。簡言之,巴西等理性力量應擴大音量,揚棄所謂拉美是「美國後院」的胡言亂語。隨著拉美佔據世界舞台的份量增加,與美國合作,將變得更重要。

美方的態度也應轉變。憂心犯罪與非法移民,已將美國焦點引導至雙方合作的風險上、而非機會。長遠來看,美國擴大與拉美交往,才能夠透過共同創造繁榮來降低衝突。築牆婉拒對方,不會是好方法。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