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縮水”上市50天 新華保險再圈150億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一個半月前上市路演時,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01336)(601336)(下簡稱“新華保險”)高層發言,“公司承諾上市兩年內不再通過股權增資,未來可能采取次級債來解決資金需求。”似乎已經埋下了再發債的伏筆。

只是,出乎意料的是,新華保險再次融資,僅僅是在上市一個半月以后。2月2日,新華保險董事會通過發行總額不超過100億元5年期以上的次級債,總額不超過50億元10年期以上的債務融資工具,相關公告顯示融資目的為提升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

2011年12月15日和16日,新華保險分別在港交所和上交所掛牌上市,合計融資約133億元。一個半月,再次巨額融資,新華保險上市顯然定下了不走尋常路的調子。

再次融資150億


業內普遍認為,新華保險上市不到一個半月便再次融資,與其上市融資縮水有關。

根據新華保險此前上市的公開資料顯示,新華保險原本計劃在A股上市融資50億元,但最后實際募集資金大幅縮水28%,僅募集36.86億元,募集資金凈額35.94億元。H股方面,新華保險凈募集資金約為96.9億港元。

但其當時公告顯示,首發上市H股認購的香港公開發售部分并未獲得足額認購,認購股份相當于公開發售的56%。

新華保險上市融資縮水,一方面,受制于去年下半年低迷的股市行情;另一方面,與其公司諸多歷史問題懸而未解、公司發展模式受到質疑,存在直接關系。因市場持續走弱以及新華保險自身基本面不利影響,實施申購前新華保險A+H的發行定價就已經雙雙逼近價格區間下限。

根據當時初步詢價結果,新華保險A股價格區間為23.00元/股-28.00元/股,而其H股價格區間為28.20港元/股-34.33港元/股。但最后A股23.25元/股和H股28.50港元/股的發行價均較各自發行區間下限僅高出1%左右,逼近價格區間下限。

發行定價迫近下限,上市融資額縮水背景下,新華保險上市后償付能力充足率剛過150%紅線,剛剛滿足保監會的監管Ⅱ類標準。新華保險2012年不得不再次融資,以滿足業務發展需要,同時達到監管要求。

根據公開資料,上市之前,屢經人事變動、業務卻一直粗放擴張的新華保險,其償付能力充足率甚至一直沒有達到保險公司最低要求,巨額資金缺口,一直等待填補。

上市之前,大股東輸血140億元,顯然就是為了達到相關標準,為其上市鋪平道路,對于新華保險而言,上市顯然是為了進一步融資,填補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

只是,競爭激烈、力圖擴張的生存戰略下,償付能力充足率不足問題,似乎成為新華保險乃至整個保險業的一大“黑洞”。

償付能力“黑洞”

新華保險上市招股說明書的數據顯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新華保險償付能力未能達到中國保監會對保險公司不低于100%的最低償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

即使新華保險股東增資140億元后,截至2011年9月30日未經審計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86.58%,依然未能達到最低監管要求。

償付能力不足,一直是困擾新華保險發展的核心問題。

2000年8月,新華保險引進蘇黎世保險集團、國際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險公司、荷蘭金融發展公司等四家外資股東,不久后資本金增至12億元。

此后歷經“內部人”關國亮的倒臺,保險保障基金接手,孫兵時代業務快速發展,保費收入超過泰康和太保穩坐國內壽險業第三把交椅,直至2009年底保險保障基金退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接手,新華保險的資本金一直沒有增加。

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新華保險的償付能力已經嚴重不足,保監會數次向新華保險亮“紅牌”。2010年11月底,新華保險向股東定向增發的140億元資本金全部到位。

然而,2011年3月,新華保險第三大股東蘇黎世保險集團,減持5%的新華保險股份,并且有在促成其上市以后全部退出的跡象。

同年9月,即將上市的新華保險再次發行企業債券,融資50億元。

在一系列上市前的臨時突擊之后,新華保險上市伊始,終于由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標準30%達到剛剛“良好”的150%。

一個事實是,償付能力不足是制約保險業發展的通病。

處于發展初期的保險業,在業務快速發展而監管層風險控制又不斷趨嚴的背景下,保險公司都不得不面臨提升償付能力這一硬指標。

包括國壽、平安、人保等大公司也都不斷借助發債解決這一難題。截至去年年底,還有5家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低于監管紅線,急需尋求資金補充。

新華保險上市不足兩個月就再次大手筆融資,顯然是其備受關注的原因。

“目前市場不好,公司上市后隨即再融資已不鮮見。”一位證券人士解釋,如果市場環境沒有好轉跡象,很可能企業上市后就融資將成為常態,其中有的上市后就擴股增資。

上市時承諾兩年內不再通過股權增資的新華保險,如何在信守諾言的前提下,保持增長依然存在懸疑。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再融資之前,新華保險發布保費收入公告,去年全年該公司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947.9667億元,同比僅增長1.2%。

缺錢背后的擴張

收入增長乏力,新華保險不得不尋求外部融資發展業務保持業績增長。

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1-6月,公司分別實現了保險業務收入人民幣465億元、650億元、917億元和507億元。

根據中國保監會公布的數據,以原保險保費收入計(未經二號解釋調整),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由2008年的7.6%和2009年的8.2%上升至2010年的8.9%,在中國壽險公司排名中從2008年的第五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

創立15年,一路風云詭譎、話題不斷的新華保險,在業績上一直堪稱華麗。

華麗背后是,新華保險野蠻增長的遺留問題,一直保留至今。

新華保險只求保費收入和擴張的粗放式經營,出現的償付能力不足、資產投資管理孱弱,這一系列強人關國亮時代的問題,歷經數次波折,直至上市仍在改革當中。

1998年,關國亮擔任新華保險董事長,在此后8年里,逐漸成為關國亮的個人舞臺。

“新華保險,一開始就有民營資本,相比其他保險公司,機制靈活、產品更新快,更能迎合市場需要,這是其明顯特點,也是其優勢。”中國人壽一名中層說。

關國亮治下的新華保險3年時間完成了全國范圍內的網絡布局,2003年,新華保險保費收入170多億元,全國前四的地位就此確立。

此后,關國亮事發,繼任者孫兵在發展策略上,基本延續了關時代新華保險的擴張風格。

此前媒體報道稱,近年新華保險業務快速發展,與高費用政策有很大關系。一手給費用,一手要保費,至于怎么收來的保費不管。在激進的政策下,銷售誤導、騙保、套取費用的行為存在不少,“這些問題有可能會在未來幾年陸續曝光”。

據統計,僅2010年,至少有19家保監局共處罰了40次新華保險的分支機構或個人,處罰事由包括虛列費用、欺騙投保人、擅自設立分支機構等。

匯金投資接手以后,空降的“金融系”高管們,一直試圖規范化管理,然而,擴張、盈利和規范、制度之間的矛盾,要解決似乎仍有諸多死結。

新華資本模式?

2001年4月29日,新華保險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10年的一份全年業績。

根據財務報告,截至2010年底,新華保險合并后的總股本為12億股,凈利潤為22.51億元,每股收益達到1.88元,總資產為3045億元,投資收益也達到106.84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746.88億元,持有到期資產投資1220.16億元。

這份看上去很美的業績背后,新華保險只求保費收入和擴張的粗放式經營,出現的償付能力不足、資產投資管理孱弱等核心問題,短期內仍然難以改變。

目前,由博時基金原副總李全空降操盤的新華資產,近百人的隊伍管理著2500億元的資產。但是受償付能力的限制,新華資產的投資渠道僅有債券、股票和基金。

面臨整合內部問題、規范制度難題的新華保險,上市前后已經開始尋找新的發展模式,這樣的戰略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新華保險對于融資的渴求。

值得注意的是,新華保險在尋求融資的同時,也在尋求資金出口,還通過了H股IPO募集資金境外投資方案,開展境外投資業務。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保險公司境外投資范圍限于香港市場,股票品種為公開發行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股票,債券品種為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市場上市的公司以及大型國有企業在港公開發行的債券,以及監管部門允許的其他境外投資形式。

同時,根據披露內容,新華保險擬設立兩家項目公司,分別運作延慶養老項目和密云養老項目。其中,尚谷公司注冊資本1500萬元,負責開發總投資5.4億元的延慶養老項目;檀州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公司占資95%,負責開發總投資9億元的密云養老項目。

上市時,新華保險董事長康典表示,成為上市公司后,新華保險將進入新投資領域,包括不動產、海外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投資等,并將積極進入養老、健康、醫療和看護等相關產業。

顯然,不斷巨額融資的新華保險,除了滿足償付能力需要以外,大股東匯金投資新的戰略思路正在逐步實施。

不斷巨額融資以后,新華保險也許會展現新的資本模式。(時代周報)

(鄭文良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