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中青報:全球化時代的愛國主義

鉅亨網新聞中心


什么是愛國主義?它是個體或集體對其祖國的愛戴與支持。

用列寧的話說,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的深厚感情。由此而言,愛國主義是一種神圣的不可褻瀆的情感和行為。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特別是每到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是愛國主義精神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胡錦濤同志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所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辛亥革命100年來的歷史表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動員和凝聚全民族為振興中華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還是緣于此,胡錦濤同志特別強調,在中華民族新的偉大征程中,“一定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正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愛國主義,這決定了對愛國主義的本質特征與現實表現給予深刻認識的重要性,特別是對弘揚愛國主義面臨的挑戰予以深刻把握十分重要。那么,今天弘揚愛國主義又面臨何種挑戰?

從鄉土情結到走向世界


首先,反映在時代變遷與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信息化和全球化,都在對愛國主義產生重大影響。愛國情感猶如鄉土情結。在傳統的農業經濟社會,人們皆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環境中,個體相對自然軟弱無力,因而相互依賴,正是依賴而形成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族情、鄉情。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流動速度加快與城市化水平提高,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族情、鄉情逐漸淡化。這具有不可逆性。

在國門關閉的年代,在世界處于動蕩或由冷戰形成一座座“柏林墻”的狀態下,國民對國家的依賴性很強,因而愛國主義有著堅實的社會基礎。隨著國門打開,人們得知了世界上許多與我們的價值觀迥異的多種價值觀、國家觀,開始與我們持有的價值觀發生碰撞。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深度改變著世界,我們看到了申根協定下的歐洲國家,國界竟然是那樣模糊,一些聯盟國家,面對過去靠戰爭來解決的國家體制,一次國民投票便可在平靜中改變。比如,前蘇聯往往一次全民公投即可決定某一共和國是否留在聯盟內,這種情況還反映在其他一些國家。再加上移民隊伍的擴大,“地球村”、“地球人”的話語及其背后的新的國家觀逐漸形成。

其次,反映在中國和平發展狀態產生的影響。現在全世界都在談論中國的和平發展,盡管我們還不敢言中國已經實現了崛起,但中國正在影響世界卻是無疑的。如何才能讓世界接受我們?很重要的是擔負更多的道義責任。這樣,評價我們的行為與愛國主義表現形式就需要變化和調整。正像我們在談論錢學森之時,可以說他代表著一個時代,并且最大限度張揚著愛國主義精神,但放在當代,我們又不能不說,錢學森的精神依然值得弘揚,但其行為不一定能夠完全復制,至少不能完全以那樣一種尺度評價今天的愛國主義行為。因為,中國既然已經開放,同時走向世界,作為崛起之大國,必須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那么,回國搞建設是一種愛國行為,而走向世界為中華民族爭光,未必不可以展示愛國情懷,僅僅以回來或出去判定愛國與否,或許有些狹窄,刻板的結果有可能抑制一個民族的成長和胸懷。

第三,反映在文化傳統及其差異的影響。在大一統思想深入民眾心理的情況下,國家很重要的是反映在版圖上,而不是人的價值取向,西方人則更多的是強調國家認同,不認同就分家,沒有太多的留戀。文化的差異處于各自獨立存在的狀態下,相互多不產生影響,但在文化交流加強的情況下產生文化碰撞則在所難免,其間一定會涉及愛國主義情結。而東西方之間存在著話語系統與思維方式的差異,是確信無疑的。

從堅守傳統到不斷超越

我們談論愛國主義的時代特征,必然有一個與世界精神脈動同頻共振的問題。如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我們要很好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必須與時代對接,不能把愛國主義帶向民族主義的泥潭。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平衡點需要把握,這就是發展和豐富我們的愛國主義,一定處理好與現實精神系統和文化傳統的關系。

中國的政治制度有其特色,中國的文化傳統也有其特色,中國的精神大廈更有其特色。西方世界所謂的信仰指的是宗教信仰,雖然其社會運行高度依賴資本的自身發展規律,但他們在無法跳出資本對社會和人的規范的情況下,盡可能通過宗教把人引向善,正是這一原因,美國的每一個美元上都印有“我們信靠上帝”。我們社會強調的信仰主要是指政治信仰,這就產生了特有的話語系統,比如認定愛黨與愛國是一碼事,比如我們把西方人性和職業屬性的思想和行為,都以政治屬性來解讀和發揮,雖然不一樣,我們似無必要改變自己,至少目前無必要改變自己。

從人文傳統上講,同樣有自身特點——我們更主要的是借助儒家倫理規范社會運行,而非借助宗教。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愛國主義的發展完善并不能完全照搬別人,必須參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文傳統。否則,有可能使自己陷入紊亂或歷史虛無主義。也就是說,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賴以成長的文化基因和人文精神,雖然我們強調在中國處在和平崛起的過程中,價值觀念上必須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元素,保證自己不斷創新和超越,但與此同時,也需要強調,一個民族過于巨大和劇烈地改變自己以適應世界的發展,帶來的不一定是融入世界,可能是摧毀自己的同時沖擊世界。

從硬性灌輸到民眾認同

在把握弘揚愛國主義的基本原則里,還有一個針對現實存在的矛盾改善自我的問題。最重要的大概是如何提升民族內聚力的問題。其實,愛國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處在當今時代,任何一種主義都無法以強制硬性灌輸的方式讓人接受,只能以自身具有的吸引力來實現。讓國民認同并熱愛國家,并不是無條件的,而是以國家和政府對國民的有效關懷為前提的。

比如,2007年8月21日,我國外交部在其網站上公布了最新版《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美國《僑報》在其社論中說:“從只看重事關國家利益這樣的‘高級事務’,到關注涉及中國公民、僑民等民間利益的‘低級事務’,新中國外交正在進入‘民本時代’。”一位外交部工作人員則形象地說:“無論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任何緊急突發事件,我們首先會條件反射式地想到有沒有涉及中國公民。”現在,只要你走出國門,都可以收到一些溫馨提示,也可以從外交部網站上獲得及時提醒。正是這些有效的做法增強了更多民眾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感。

又如,2011年10月11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達成交換俘虜協議,以色列政府以釋放上千名巴勒斯坦囚犯換回士兵沙利特,也同樣具有啟示意義。這個看似賠本的買賣,實則大賺一筆。因為,它告訴每一個以色列人,國家和政府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不惜代價關心國民,特別是對那些為國奉獻者。

試想,當每一位國民在國外遇到危難之時,總能感知國家意志,感知政府的存在,國民必因此而為祖國而驕傲,由此加深愛國情感。放到社會生活層面也是這樣,當病床上的父母,成長中的學童,在他們無力自救之時,看不到政府的影子,得到的只是冰冷的市場經濟的所謂優勝劣汰的法則,那么也便沒有了愛國的理由。即使不是這樣,假如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小部分人享有了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而絕大多數人不能享有或較少享有,這時讓其愛國也是奢談。為什么西方社會的福利制度,常被詬病為養懶漢,卻并不會因此而改變,而是仍然把政府收上來的錢放到了民生上,就因為此舉加強了政府與民眾間的紐帶,到這時,民眾便知道國家和自己究竟存在著什么關系,這也是在正式場合,包括狂放不羈的西部牛仔也會在國歌聲中把自己的右手放在左胸的心臟處,表現出一種虔誠的重要原因。

甚至也需要在這里提醒,愛國主義是要與時俱進的。我們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也需要融入世界,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還應維護共同的利益。在強調自己祖國的同時,還需要容忍別人愛他的國家,包括允許原本是國人,后移居海外加入了他國國籍的人。筆者的一個朋友說過,他的一個12歲的侄女,出生在加拿大,她去美國旅游,在邊境線上回答提問時說“我是加拿大人”。這聽起來讓我們感覺不爽,而事實上這種認同無可厚非。中國人如果讓世界接受,要么保證堅守自己的國籍,要么融入自己的國籍,倘若因為黃皮膚、黑眼睛,就要求幾代前移民美國的駐中國大使駱家輝不能效忠美國,而應效忠中國,就太不靠譜兒了吧。這種所謂的愛國只能墮入民族主義的泥潭,不僅沒有達到真正的愛國目的,并且把中國變成不受世界歡迎的民族。

說了很多,無非想說明,沒有了愛國主義,一個國家將不再擁有凝聚力、向心力,我們的靈魂世界也會缺少許多,但愛國主義一定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以保證其堅守于民眾之中。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