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中國經濟驟降風險有限 人民幣升值料放緩
鉅亨網新聞中心
“全球經濟依然存在不確定性,但中國經濟大幅下滑的風險非常有限。”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常務總監、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兼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屈宏斌近日在上海表示。他還認為,鑒于中國通脹壓力緩解和貿易順差收窄,未來人民幣升值步伐料將放緩。
屈宏斌是上周在“匯豐國際商貿峰會”期間作出上述表示的。該論壇匯聚超過100家來自全球15個市場的海內外企業。
“一個經濟、兩張地圖”
“現在的全球經濟是‘一個經濟、兩張地圖’,而這種兩極化格局正好反映了不同經濟體之間的結構性問題。”屈宏斌說,“對于發達國家來說,經濟復蘇是比很多人想象的慢,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擔憂是否有二次探底,現在風險越來越高,尤其是在美國和歐洲國家;另一張圖則是新興市場,全球新興市場面臨的問題是完全相反的,我們看到了有經濟過熱跡象以及通脹。所以大部分的新興國家,他們面對的問題不是和發達國家一樣的,他們面臨的是過熱還有通脹的問題。”
屈宏斌表示,全球金融市場也存在風險。“當市場開始擔憂某一個問題,這種恐懼和擔憂就會急劇放大,并會放大風險本身,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歐債問題。”他說。
“歐債危機很有可能在未來一個季度進一步惡化,這樣的話人們會擔心歐洲實體經濟復蘇會進一步放緩,很有可能會出現真正衰退。”屈宏斌指出,“一旦希臘等小國家出現違約,金融市場會進一步動蕩。”
屈宏斌同時認為,事實上,不只是歐洲地區小國家有違約風險,“這種情況可能會蔓延波及到更大的經濟體,比如意大利和西班牙。如果將這兩個國家包括在內,再加上一些債務問題更嚴重的小國家,違約風險將對整個歐洲經濟產生更大影響。”他說,“如果把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包括在內,這些國家占到整個歐洲經濟體的40%。那么整個危機就會出現質的變化。”
匯豐分析師此前就大幅調低對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期,“預計未來幾個季度的增長速度會比我們之前預測的低得多。”屈宏斌說,“金融市場對歐洲違約風險的擔憂,實際上是實體經濟最大的風險。如果金融市場持續動蕩,則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會是非常被動和消極的。”
同時,屈宏斌認為,另一個全球經濟風險來源于美國。“美國經濟的復蘇速度比大部分預期的都慢得多,尤其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國經濟基本處于停止增長。尤其作為美國經濟需求驅動力的消費者支出,在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長為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最慢。換句話說,美國消費者的信心再次被大大削弱,之前的稍稍反彈主要由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刺激。”他說。
對于美國經濟未來,屈宏斌認為,美國失業率仍會保持高位,而且消費者心態至少在未來一個季度中保持停滯不前,“結果就是,如果美國經濟不增長,那么整個世界的增長速度會低于大部分人預期。”他說,“未來一年美國GDP增速大約為1.7%,大幅低于我們三個月前2.5%的預測數字,而1.7%的增速低于美國長期經濟增長速度。”
談及奧巴馬最新推出的就業刺激計劃,屈宏斌認為,美國國會料將通過這一議案,從而對經濟產生一定支持,明年美國經濟不會有探底風險,但增長速率會非常緩慢。“如果國會不通過該議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將再次受到打擊,那么很有可能美國經濟出現負增長。”他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新興亞洲經濟體的工業總產值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危機前水平,這得益于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從出口方面看,雖然韓國等一些東亞國家出現增長放緩,但印尼、中國、印度等國的出口仍然非常強勁。”屈宏斌表示。
在他看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出口國能夠有效分散風險,發展多種市場,本輪危機正好為這些國家提供了一種新型貿易方式,讓亞洲出口國與其他國家增加貿易往來,而不僅僅依靠歐美國家。
中國經濟增長驟降風險較小
談及中國經濟,屈宏斌指出,雖然全球經濟仍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但鑒于基建投資的可持續性和居民消費韌性,中國經濟增速驟降風險較小,未來GDP增速仍可達到8%~9%。
“此前危機時的4萬億元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也帶來一些問題,我們同時看到了房地產行業發展過熱,以及通脹水平上升。”屈宏斌說,“中國央行在過去8個月中不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而銀行信貸增速已經達到長期平均水平。”
屈宏斌指出,中國的通脹水平已經達到一個峰值。“我們認為,未來只要信貸增速能夠保持正常水平,通脹水平將會持續減速。因此我覺得中國現在收緊銀根的做法可能要告一段落,而由于收緊銀根,中國的經濟活動在過去幾個月中已經開始放緩,這也有利于緩解通脹壓力。”
“收緊銀根讓經濟增速放緩的作用是逐步顯現的,中國經濟增長驟降風險較小。”屈宏斌同時說,“首先,與發達國家經濟慢速增長不同,目前中國經濟放緩是由政策導致,中國政府收緊銀根旨在為經濟降溫;而美國經濟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仍然疲弱,政府還需要去刺激經濟發展。在過去兩年中,中國的投資活動主要由基礎設施項目驅動,這些項目的建設工期可能有三四年。因此我們認為,即便政府收緊銀根,未來幾年,包括高鐵、城市地鐵項目等在內的實質性項目仍會持續進行。而正因為這些基礎設施的存在,慢速增長不會導致中國經濟的崩潰。”
他接著說:“其次,因為中國的居民消費需求,大多數中國家庭的資產負債表非常強勁,因此緊縮銀根對于居民并無太大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中國居民家庭的儲蓄率很高,高息政策對居民來說反而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們能有更多利息收入,繼而可能刺激消費。”
“綜合來看,雖然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以及中國貨幣環境收緊會使中國經濟放慢,但鑒于基礎設施的投資加上消費需求的韌性,中國GDP增長速度仍會達到8%~9%。”屈宏斌指出。
人民幣升值將放緩
屈宏斌表示,由于中國通脹壓力緩解和貿易順差收窄,未來人民幣升值步伐料將放緩。
在他看來,首先,今年中國CPI增速已達高峰,中國央行可以通過貨幣政策來對抗通脹,人民幣匯率無需快速升值;其次,中國貿易順差正不斷收窄,特別是過去幾個月尤其如此,人民幣升值壓力正越來越小。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貿易順差正不斷縮小,2007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占到GDP7%~8%,去年降到3%,今年上半年是2%,現在貿易順差占GDP份額比危機前要低得多。”他說。
“在通脹壓力降低和貿易順差收窄的情況下,未來幾年人民幣升值步伐料將放緩。”屈宏斌說,“預計未來每年人民幣升值幅度會放緩到3%~4%。即,如果美元不斷貶值,則人民幣的年升值幅度在4%左右;而如果美元匯率反彈,人民幣年升值可能不到3%。”
對于人民幣國際化,屈宏斌認為,人民幣成為三大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無可置疑,但這與國際貨幣、國際儲備貨幣仍有差距。“人民幣還應該在資本賬戶開放上繼續努力,才可以讓人民幣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儲備貨幣。”他說。
“中國鼓勵進出口商用人民幣來結算,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不斷擴張,而且增速要超過此前市場所認為的速度。”他說,“去年跨境人民幣結算占到中國進出口貿易的3%,但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7%,到今年年底,我們相信這個比例會達到10%。”
屈宏斌還預計兩三年后,人民幣國際業務結算會占到整個中國進出口貿易的30%。“按照30%的比例測算,每年約有2萬億美元的貿易額將由人民幣來結算,這會使得人民幣成為全球三大貿易結算貨幣之一。”他說。
“我們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屈宏斌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政府積極推動的,這一趨勢會繼續保持;而人民幣本身也會越來越接近世界儲備貨幣之一,現在已經有一些央行,包括泰國央行、馬來西亞央行、智利央行等宣布希望持有一些人民幣資產,將其作為外匯儲備的一部分。”
“如果中國做出更多努力,讓人民幣能夠更好更自由地為海外市場所用,比如建立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等,就將不只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結算,而且也讓人民幣進一步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他指出。
當被問及中國外匯儲備問題時,屈宏斌認為,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管理正走更市場化的道路,而且資產多樣性也在增加。“從資產管理的角度來說,在整個儲備規模很大的情況下,很難一次性、大幅度地做出結構轉變,這可能會對金融市場造成非常大的波動,這也是中國外匯管理方面的擔憂之一。”他說。
在屈宏斌看來,中國可以打開更多機會窗口,一方面增加企業對外投資,另一方面拓展更多投資渠道,幫助個人投資者在海外投資,以減少央行的外匯儲備壓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