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智庫:歐元區危機未結束 歐元強弱決定改革成敗
鉅亨網新聞中心
縱觀2010年,世界各國決策者越來越擔憂歐洲,紛紛拿出應對措施。除了表示支持,中國也不時出手購進歐元債券。他們日漸擔心歐元區危機殃及其他國家。歐元區危機尚未結束,現在就預測其影響為時尚早。但少數后果已經出現,或至少可能出現。
歐元危機對國際市場會有七個影響
2010年將被全世界銘記。這一年,世界經濟開始擺脫危機:產出和貿易反彈,失業率停止惡化,資金重新流入新興經濟體。通脹卷土重來,不只是在中國。
同年,歐洲爆發危機。危機始于年初希臘政府債券市場吃緊。獲得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財政援助后,緊張局勢有所緩和,但入秋后再次惡化。11月,愛爾蘭步其后塵。如今2010年已過,葡萄牙、西班牙的債券利差使市場對南歐國家的償債能力不無擔憂。
縱觀2010年,世界各國決策者越來越擔憂歐洲,紛紛拿出應對措施。除了表示支持,中國也不時出手購進歐元債券,他們日漸擔心歐元區危機殃及其他國家。他們無從知道,從中期看,歐元危機會對國際市場造成哪些影響。
歐元區危機尚未結束,現在就預測其影響為時尚早。但少數后果已經出現,或至少可能出現。我舉出七例,按可能性從大到小,依次羅列如下:
一、主權危機并非發展中國家專利。1976年,英國被迫求援于IMF。此后發達國家再也沒有從IMF借過錢。IMF成立之初,僅被設想為一個合作性組織,后來卻成為富國援助窮國的工具。IMF對希臘和愛爾蘭的援助表明,該組織的援助并不限于發展中國家。
二、所有政府債券都有風險。“二戰”以來,尚未有發達國家拖欠主權債務。但事實上,根本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金融資產。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違約與否,目前仍有待觀察。但無論怎樣,歐元區危機已教會投資者,應為風險付出相應代價。
三、區域和多邊援助相結合初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七國集團(即美國及歐洲主要國家)拒絕讓亞洲國家建立“亞洲貨幣基金”,并主張任何財政援助都應由多邊機構提供。目前亞洲國家正在看歐洲如何行事。但歐洲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今后無論歐元區任一國家有難,IMF均將系統參與所有援助計劃,大體是IMF提供三分之一的援助,余下三分之二來自其他歐洲伙伴。該融資協議也為他國的類似安排奠定了基礎。
四、未來歐盟再次被迫返身自顧。新的歐盟條約2011年正式生效,有望終止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的、長達25年的歐洲一體化循環。屆時,歐盟應該成為更加自信、更加高效的國際成員。歐元危機再次迫使決策者關注自身發展,重視國內改革。眼下,遠未結束的危機管理和治理改革是重中之重。此外,專注于自身可能是下一階段歐洲經濟和預算調整的重心。
五、歐美經濟政策存在分歧。這次金融危機中,應該對20國集團框架內的合作打高分。但到了2009年底、2010年初,歐美卻就退出戰略產生分歧。但這不應被視為美歐拒絕合作。盡管美國正實施新的刺激計劃,但主權債務危機的創傷,堅定了歐洲強化財政監管的決心。理念不同導致的政策分歧可能會使美歐協調更為復雜,但當前雙方仍需要協調。
六、未來數年,歐洲內部分歧將加劇。歐元本應起團結之效,但此次危機意味著歐元區擴張會放緩。這一方面是因為申請國更謹慎,另一方面,現有歐元成員國也沒有積極性。今后數年,歐元區內的經濟差距會進一步拉大,南歐成員國和愛爾蘭必須努力改善預算,恢復對北歐成員國的競爭力。這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過程,還會伴生政治分裂。
七、短期內歐元會走低,但最終可能走強。短期內,歐元的基礎和未來將備受質疑,并為此付出代價。在投資者看來,歐元并沒有此前想象的那么穩定。這影響歐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和投資貨幣的潛力,并將影響國際儲備貨幣的構成、投資組合和匯率。但如果歐元區改革最終取得成功,結果會截然相反。如果能邁過這道檻,歐元將更加穩固。
作者讓皮薩尼-費里(Jean Pisani-Ferry)為歐洲智庫布勒哲爾研究中心主任
(岳俊苗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