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美國大選評論之三:美國是否需要政治改革?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2012-11-04 12:10

香港《大公報》特約評論員張志新分析指出, 2012 年美國大選在即,兩黨候選人你方唱罷我登場,可謂好不熱鬧。然而,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自它誕生起就爭論不斷,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又多次改革以適應時代變化。因此,這一制度絕非完美,在制度的設計、運行和效果三個方面存在缺陷。看來美國的某些政治運作方式也需要改革。

其一,選舉制度設計存在缺陷。毋庸諱言,美國民主制度的確立是美國人在新大陸上史無前例的「政治實驗」,他們的初衷就是通過「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建立良政。然而,總統初選制度的弊端在今天看來顯而易見。如,兩黨確定總統候選人的初選,依慣例都從艾奧瓦州和新罕布什爾州開始。這兩個小州無疑因此具有提前選舉的特權,以及左右其後選情的影響力,使得面積大、人口多的州感到不公平。

再如,參加初選的選民通常是政黨活動的積極分子,意識形態色彩較強,他們往往青睞那些觀點與之接近的參選人,這使得立場和觀點溫和的參選人在初選中就被「邊緣化」。今年共和黨初選,前駐華大使洪博培觀點務實、理性,卻不受保守派選民歡迎,被迫提早出局就顯示出初選的弊端。

其二,金錢在選舉運作中影響大。曾有人問美國議員,競選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回答說︰「金錢,金錢,還是金錢」。美國選舉政治被詬病為「金錢政治」已是老生常談,然而今年卻別有新意。以往選舉法規定,個人為參選人捐款每次選舉不超過 5000 美元。然而,由於 2010 年最高法院判決,向獨立支出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不設上限,今年共和黨初選中參選人的支持團體花大錢買廣告攻擊和抹黑對手,導致共和黨整體形象下降。

而且,曾經大肆抨擊高院裁決的歐巴馬在也突然「回心轉意」,充分利用裁決結果,為自己籌巨款、拉選票來謀求連任。數據顯示, 1976 年全美國所有選舉,包括聯邦和地方選舉總共花費 5 億美元。然而,今年截止 10 月初,兩黨總統候選人募款已超過20億美元,本次選舉將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燒錢」最多的一次選舉。選民不禁要問,比拼的到底是政策主張還是金錢?

其三,選舉結果未必體現民意。由于美國政治由兩黨操控,第三黨沒有加入政治進程的空間,選民只能二選一,其結果是以形式上的民主,掩蓋了事實上的不民主。由此,選民對政治的失望導致選舉投票率始終不高。民調顯示,大約 27% 的合格選民都拒絕投票,理由從「對選舉漠不關心」到認為「對兩黨候選人均不滿意」都有。黨內初選的投票率自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一直維持在 25% 左右,大選的投票率則徘徊在 55% 左右。

如果說近一半的選民不參加大選投票,選舉結果顯然不能體現民意。更有甚者,由於「贏者通吃」的計票規則,大選獲勝者還可能不是拿到普選票最多的候選人,如 2000 年小布希對決戈爾就曾出現這一局面,小布希輸了普選票卻入主白宮,這對標榜公平公正的美國選舉制度,無疑是最大的諷刺。

由此可見,盡管美國的選舉制度經過上百年的檢驗,但依然還有不完善的地方,美國社會也始終存在著對初選、募款和計票規則進行改革的呼聲。政黨和選舉制度是政治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美國選民和美國專家學者研究改革的突破口。

繼續以各種方式來推動政黨政治和選舉體制的不斷進步,以更好地反映選民意見,進行更有效的政治參與和監督,或許是各國政府必須要面對的趨勢、必須要適應的潮流。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